1.2.1我能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懂得自信的含义;能区分自信、自负、自卑,能正确地评价自己。(2)能力目标: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做客观的评价;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心。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找到自信的感受,调整心态,形成新的自我认识。懂得自信的含义和表现。由于七年级学生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于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需要加强引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到“我能行”,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在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2)树立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树立对自我正确认识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悦纳自我的愉快心态;在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人生。【教学重难点】(1)自信的含义,自信、自负、自卑的区别(2)自信有助于成功;树立和增强自信的重要性【教学方法】活动法、角色体验法、比较法、事例说明法、分析法【教学过程设计】第一、二课时“我能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2008年,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它因为哪些事而变得不平凡?(学生说出2008年的重大事件)2.在汶川地震中最感动你的人物是谁?请你介绍他的事迹。3.教师出示林浩的图片急事迹,并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林浩救出两名同学?4.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自信。过渡:林浩一个10岁的孩子便拥有这么强的自信,比他小的孩子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看到一个自信者是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的有没有自信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下面的探究。(二)活动探究,学习知识1.活动一:我有“我能行”(1)多媒体出示小孩爬楼梯的材料并思考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正努力在爬楼梯,他的肚子紧紧贴楼梯上,翘着小屁股,两只小手使劲地忙乎着,两条小腿儿使劲向上蹬,怎么也爬不上去,两次、三次……他失败了,他趴在那不动了,是累了?还是在想着什么?妈妈急忙跑过去,想帮帮他,可他推开妈妈的手,继续爬,最后,他终于靠着自己爬上去了!a.这个小孩为什么要推开妈妈的手?(因为他相信靠自己也能爬上楼梯,这就是自信)b.如果这个孩子会说话,当妈妈帮她时,他会说哪一句话(三个字)?(快乐人生三句话-我能行)过渡:这个孩子有自信,其他孩子有没有?(2)多媒体出示孩子图片组并引导学生感受他们都有“我能行”。过渡:这些孩子都自信,都有“我能行”,跟他们相比,你有我能行吗?(3)我有“我能行”a.写出你的“我能行”b.说出你的“我能行”c.谈谈你在做“我能行”事情时的感受。(4)总结自信的含义这种“我们行”的态度就是自信。自信是对人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过渡:自信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让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下面的探究:2.活动二:自信人物故事会(1)多媒体出示魏敏芝的材料并思考:有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过来。从车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甲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都不敢吱声,好多人只顾和身边的人窃窃私语。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站了出来。a.你认为女孩会说一句什么话?(“我想演。”)b.女孩敢站出来,这说明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充满自信的人)(2)说出你心目中的自信者及事迹(3)多媒体展示自信者形象并引导学生讨论:自信者应有什么样的风采?(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自信的表现: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过渡:我们刚才看到、听到并说到的人都是自信者,是不这个小孩为什么要推开妈妈的手?如果这个孩子会说话,当妈妈帮她时,他会说哪一句话(三个字)?通过对自己成功经历点滴的回顾及选取感触最深的“我能行”,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