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的证明方法。2、是学生会用这两个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这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它们判定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对判定定理1的证明方法及思路的巩固。教具准备:一副三角板教学方法:探讨发现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叙述预备定理,画图说明有哪两种情况?新课讲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类似于三角形全等的“SAS”、“SSS”判定方法,三角形相似还有两个判定方法,即判定定理2和判定定理3。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地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已知:如图,△ABC和△ABC中,∠A=∠A,AB∶AB=AC∶AC。求证:△ABC∽△ABC证明:在△ABC的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B′,AE=A′C′,连结DE∵∠A=∠A′,∴△ADE≌△ABC∵∴∴DE∥BC∴△ADE∽△ABC∴△ABC∽△A′B′C′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可简单地说成: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已知:如图,求证:△ABC∽△A′B′C′证明:在△ABC的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DE∥BC交AC于点E。∵∴△ADE∽△A′B′C′∵AD=A′B′∴,又∵∴,∴DE=B′C′,EA=C′A′∴△ADE≌△A′B′C′∴△ABC∽△A′B′C′例3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ABC与△ABC是不是相似,并说明为什么:(1)∠A=120°,AB=7cm,AC=14cm,∠A=120°,AB=3cm,AC=6cm;(2)AB=4cm,BC=6cm,AC=8cm,AB=12cm,BC=18cm,AC=24cm,让学生试着写解题过程。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29页练习1、2、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3,这两个定理也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常用的解决方法,要求学生牢牢掌握。课外作业:教科书第235页习题A组5、6,B组1同步精练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