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一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馔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2.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举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从事例中体会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2.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难点:行为分类及行为后果分类【教学方法】老师指导下的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展示漫画创设情景: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从彼此的行为态度引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活动二:请学生谈谈下棋时调兵遣将的感受。正所谓“人生如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师:我们在探讨时发现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正是本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讲解新课:活动三:主张“偷药”和“不偷药”的同学对书中P76当事人海因茨的行为、选择行为的理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进行辩论:说明理由,并设想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师: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情形,人j勺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的选择,评价的标准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海因茨,使他既放弃“偷药”与“不偷药”的痛苦抉择,又可以得到药物医治爱妻挽救她的生命呢?请说明理由。生:(略)1.人们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师:上述的分析说明: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有的行为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行为是无意识进行的,从行为动机看,有的可能是在善良动机下做出来的,有的则出于不道德的目的。从法律上讲,有的是合法行为,有的则是非法行为。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就是做法律鼓励做的和要求做的,也包括做法律反对的甚至禁止的行为。不作为,就是指法律要求做而没有去做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没有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其实质就在于:应当履行而不履行。走进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行为都会带来后果。)活动四:剪辑播放某校师生走进社区活动的录像片段和中央台拍摄的教育片《交通安全伴我行》的录像片段,请学生说出其中的“作为”和“不作为”,品味由此产生的相应的后果。师:请列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当为而不为”的事,并分析其后果?生:医生见死不救、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警察接警不出、父母遗弃子女、子女虐待老人、“拾金而昧”等不履行义务的现象。师:不管是作为还是不作为,都会产生后果。只是有些行为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有些行为带来的后果会出乎人的意料;有些行为会产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后果,而有些行为则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些行为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有些行为的后果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有些行为的后果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有些行为的后果则可能在一段时间后产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行为时,要首先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反思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先考虑后果而后选择行为。)活动五:案例分析:张斌、张磊同时收到某彩票中心寄来的关于该中心举办首届“2006年幸运读者”有奖活动的说明和一张无偿赠送的彩票,刮开对奖区,两人同时中了“二等奖”,是一台多功能家庭电脑。面对如此丰厚的奖品,张磊按要求汇去邮资费,结果被骗没有得到电脑却带来烦恼。而张斌拨通了该中心的电话核实,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揭穿其骗局,捣毁其中心。师:张斌、张磊的行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后果?生:(略)活动六:请学生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过程略),旨在教育学生选择行为时应从点滴小事做起,避免因冲动、任性带来不良后果。①上学路上,时间紧急,前面绿灯换红灯,只有闯红灯;②上课前,突然发现自己没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