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讲述的是条件反射的形成。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条件反射形成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都比较长,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和实验场所。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在家庭中进行小动物的训练实验,也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训练实验。学生在生活中大都有条件反射的生活经验,教师课上可举出一些常见的条件反射的例子,供学生分析,使其认识条件反射的概念,以便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形成明确的设计思想。本节的重点是条件反射的概念和特点。其中条件反射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强调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形成的,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生理活动,注意与非条件反射进行对比教学时突破此知识点的有效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说明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2.简述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能力目标模仿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情感目标认识条件反射在人类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三、重点难点重点: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难点:条件反射的概念。难点突破:把握条件反射概念的两个基本点:(1)后天形成;(2)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四、教学媒体家养的动物(猫、鸡、鸽子、金鱼等),信号发生装置(铃声、音乐等)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身边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入:(1)按照课本的身边事的内容进行引入;(2)学生们一听到上课的铃声,就从四面八方奔回自己的教室,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3)教师事先在讲桌底下藏一盘山楂,上课时拿出来让一部分学生吃,然后问起他的学生是不是也有唾液分泌出来,引出条件反射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起条件反射的感性认识。探究竟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核心,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可以自主获得关于反射的形成过程等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生活中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例子很多,除教材提示的以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再多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实例。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养小动物的经验,列举一些条件反射的例子。(2)在制定探究方案时,教师应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如: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各方面的状况要尽量一致,每次只能用一种无关刺激与能够引发某种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相结合等。学生在制定研究方案后,可以在班上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完善方案,然后再去实施。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3)学生训练小动物,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自己家中进行,也可以分小组活动,将实验的动物养在学校实验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学生在训练小动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同时尽量不要伤害动物。训练小动物要有耐心和爱心,并坚持将实验方案完成。(4)如果学生训练的动物条件反射已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再继续实验:如果以后只给动物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不再继续强化,过一段时间以后,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会消退吗?(5)当个小组学生完成自己的探究实验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采取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过程摄像或拍照,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甚至可以让动物当场“表演”,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要注意做好教学组织工作。(说明:从第三步开始的过程,可以安排学生在刻下进行。)(1)参照课本的“技能卡”,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2)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后,进行班级讨论,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3)以小组为单位在家庭或者学校实验室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4)在小动物的条件反射建立起来之后,探究只给条件刺激,不再强化时动物的条件反射会不会消退。大家谈由于探究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家谈”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并鼓励学生在课下的实验过程中进行验证。参考:1.不能。2.会。知识链这部分知识难度不太大,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学生自学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