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裂缝情况汇报摘要:文章针对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广泛应用,以及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裂缝现象,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及分类,并从沥青面层原材料、施工工艺及组织方面对怎样预防沥青路面裂缝进行了分析,并对裂缝出现后,各种裂缝处治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沥青路面;路面裂缝成因;路面裂缝预防;路面裂缝处治1、沥青混凝土路面现状。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由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噪音小,施工周期短,行车舒适,养护维修施工方便等诸多优点,沥青混凝土作面层已经成为高等级公路路面面层的主要形式,因此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及后期养护维修好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及行车舒适度。但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行车荷载、温度变化等原因,会产生各种裂缝,如温度裂缝、荷载裂缝等,随着降雨,路基土含水量增大,结构层强度迅速降低,使沥青混凝土路面发生破坏及使用寿命大大降低,所以,对沥青路面裂缝进行预防和处治显得特别重要。2、沥青路面裂缝分类。一般可按形成原因和裂缝形状分类,按形成原因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于沥青面层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裂缝。包括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一般称之为非荷载裂缝。第二类是由于车辆行车荷载的作用,超过路面材料的抗拉极限而产生的破坏裂缝,又称之为荷载型裂缝。第三类是反射裂缝,由于基层材料产生裂缝(如路基沉降拉裂,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下产生疲劳裂缝等),逐渐向上向沥青面层反射,引起沥青面层裂缝。按形状可分为:第一类是横向裂缝,主要是由于:(1)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2)桥梁、涵洞或通道两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第1页共4页施工缝未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第二类是纵向裂缝,主要是由于:(1)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2)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3)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第三类是网状裂缝(龟裂),主要是由于:(1)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2)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3)路面总体强度不足。3、沥青路面裂缝预防。预防措施:(1)材料品控方面,采用干缩、温缩稳定,抗拉能力高的半刚性材料做基层,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调查本地区气候条件,再结合道路等级选择性能优良沥青产品,宜采用优质沥青做面层。(2)沥青混合料出厂及运送方面,沥青混合料出厂时应有出厂合格证明。混合料外观应拌合均匀、色泽一致,无明显油团、花白或烧焦。运输中,应加盖篷布等保持混合料温度。(3)施工方面:①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使其预热软化;对缝壁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尽量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采用分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并采用热接缝。雨天时不得施工。②桥台两侧填土分层填筑、压实;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加宽路段的新旧路衔接处要采取措施,如采取挖台阶等,防止不均匀沉降,引起纵向开裂。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将残料和粉尘清除干净,采用铺设土工布、格栅等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第2页共4页③地下管线及构筑物埋深不能小于50cm,确保基层结构的完整性。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回填土土质、含水率应符合要求,过湿土必须经过翻晒,并满足含水率才能用于回填。4、沥青路面裂缝处治。裂缝的处治可按以下方式及要求进行:(1)裂缝宽度在2mm以下的轻微裂缝,在高温季节大部分会闭合,可不进行处理。(2)开槽灌缝是现在沥青路面裂缝处治最常用方法。缝宽在2——10mm的裂缝,应采用热沥青灌缝,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灌缝。开槽灌缝施工要求:①开槽灌缝禁止在雨天施工。②用压缩空气清除缝内的杂物及尘土,喷灯对裂缝进行烘干,保证裂缝内干燥。③每条裂缝的灌注工作要连续,并应在裂缝表面形成t形密封层。④灌缝时将灌封胶加热到要求温度,慢慢挤压胶液,否则,灌完胶后,缝底部易积存气泡,气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