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2 VIP免费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2 _第1页
1/8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2 _第2页
2/8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2 _第3页
3/8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篇一: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增长的极限》【美】德内拉·梅多斯机械工业出版社1.“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12个星球。”文章中通过对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5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进行对比举例,来告诉人们地球资源的开发程度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到达极限,人类现今已经处于一个过冲的状态中。继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的理论。报告中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对我们认识到当前环境资源问题起到极大地警醒作用。书中建立的world3模型,这种方法是有它的局限性的,首先这些关键变量比起真实的世界简单很多,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比真实的世界简单而抽象很多。这是所有模型都有的局限性。模型只能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抽象和简单化的反映,不可能完全的精确的来预测未来。另外有些实际的数据并不清楚,比如到底地球上有多少石油储备,更重要的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也并不清楚,比如到底未来人口会以什么速度增长,以后政府会出台什么政策,这都很难预测。我们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数字,具体的分析,只考虑这本书的前提和结论,人口持续的指数性增长,如果经济持续的指数性增长,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的生活都越来越好,最终地球肯定受不了。就是作者开始预计到的一个星球将难以承载我们人类的生活。如果当时人们看见这句话的时候还有不确信,那么如今看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深刻的警醒。我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历,用自己的双眼见证资源的锐减,环境的恶化。以现在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雾霾为例,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1952伦敦的雾霾,1962年德国鲁尔区雾霾危机,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以及日本的水俣病。中国当前的状态如同过往的欧美国家,为经济发展而对资源大肆的开采利用,由此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恶化。但只有当对环境的破坏真的危及到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才开始转移视线,关注这似难以挽回的局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可以站在外太空看到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这么多年的努力也让我们认识到,这样的星球迄今为止只有一个,资源的过渡利用终将让我们走向灭亡人类的地球还能支撑多久,从我们发现“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之时起就需要我们开始重视这个问题。2.“想象:没有想象的行动是没有方向的和虚弱的。付诸实践的想象毫无用处的。网络:一个网络是没有等级的,它是平等连接起来的网,它不是靠强制、义务、物质激励或者社会契约连接在一起,而是靠共同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他们知道有些任务只能共同努力来完成,而靠单个的力量是永远无法完成的。说真话:谎言会扭曲信息流。如果信息流被扭曲,一个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转。系统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信息不应该被扭曲、延迟或被隐瞒。学习: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谦恭地去做。人类无知的程度之深,远远超过我们大多数人愿意承认的水平。学习意味着用活力和勇气探索新的路径。爱:没有耐心和宽容,就没有人能够自由的学习。在紧急与耐心、责任与宽容的明显对立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需要同情、谦卑、头脑清楚、忠诚、以及最难得、看来也是所有资源中最短缺的一个词——爱。”(P246页)运用world3模型对地球资源环境进行分析后,最终为我们指出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的长久共存。这五种工具的提出在这样一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书中显得格格不入,但这五种工具对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起到的是更深刻的内在作用。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象以往一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机械和物质的手段去解决已经成为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当前这种日益尖锐的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们向自然索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增长的极限读后感2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