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8.1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东北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理解东北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与气候、地形条件等的密切关系。2.了解东北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和森林资源优势,理解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是农林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3.通过阅读“东北区的位置和范围”“东北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东北区的两大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优势和其区位优势,为建设东北地区农林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读图分析法等教学过程:东北区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大经济区。这里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森林矿产等资源富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本单元将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的建设为例,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开发情况。一、区域概况1.东北区的范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东北区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东北角又是我国的最东点。东北区的南部与黄海和渤海相邻。东北区的区位优势是: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东南与朝鲜、俄罗斯接壤,隔日本海、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3.气候特征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度较高,雨热同期,热量与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水分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跨三个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两个干湿地区:湿润、半湿润区。表8-1:东北地区各部年积温与适宜作物地区温度带≥10℃的积温作物南部暖温带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中部中温带1000~3600℃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北部寒温带1000℃春小麦、大豆4.地形(表8-2)东北区被称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这是对东北区地面结构基本特征的形象描述。具体说来“山环”是指它的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南端濒临辽东湾;“水绕”是指它的周围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沃野千里”是指它的中部东北平原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300~400千米,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并且平原多黑土和黑钙土,十分肥沃。东北平原上有松花江与辽河水系流贯南北,两大水系之间有松辽分水岭隔开,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东北部为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三江平原,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5.经济特征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东北区既有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的农业基础区,也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甜菜、亚麻)。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城市:沈阳-机械工业;大连-石油、造船;鞍山、本溪-钢铁;辽阳-化纤。东北区的土地、森林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方向的重点,在于资源开发和农林基地的建设,它包括的主要方面: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二是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下面具体分析东北这两种优势资源的情况:二、土地资源优势[此处可提供歌曲《松花江上》试听]1.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居全国之首。表8-3:东北区耕地数量、特点项目数量(1995年)在全国及全区的地位地面结构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优势农业资源山环水绕山地西部大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