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2.1多项式(新授课)【理论支持】本章内容是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进行讨论的,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多项式”是整式一章的基础,是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并且“多项式”是以后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基础,关系到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同时它更是初中数学的基石.本课的教学依据是: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的学习能够并且应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某种情境的教学,这些情景包含来自学生日常的生活问题,或未来将面对的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课程的联系,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学生就会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以适应社会,体验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体验的机会越多,他们就越能独立地思考问题,不断地累积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学科能力.2.建构主义认为:①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②认知冲突或困惑是相对于学习而言的一种刺激,并决定着学习内容的实质和组织形式;③知识是通过社会磋商和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产生的.加涅的认知累积理论里的一个重要观点:学习具有层次性,知识的认知过程是循序渐进和逐渐积累的过程.3.教学对象条件:①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式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对整式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②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非常乐意动手实践,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能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初步具有了归纳总结、表达的能力.综上所述,本科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源于初中代数教学的需要,服务于生活实际问题.本课研究出发点: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教给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多项式的概念,掌握多项式的次数、项及多项式的书写;2.会根据实际问题列简单的多项式.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交流等过程,自己提出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尝试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猜想、归纳等过程,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认识到数学起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多项式的书写、项与次数.2.难点:会列出多项式,写出多项式的项与次数.【学法指导】引导、探究、归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单项式.(1)(2)(3)(4)(5)0(6)(7)(8)〖答案〗(1),(4),(5),(6),(8)2.观察下面的单项式,,,,,…,则根据上面的规律,第7个数是.〖答案〗3.小明今年a岁,他比小强小6岁,则小强今年岁.〖答案〗4.钢笔每支m元,圆珠笔每支n元,买一支钢笔和5支圆珠笔共需元.〖答案〗()5.一个两位数,各位是a,十位是b,则这个两位数是.〖答案〗〖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发现新的知识,提高他对学习的兴趣.课内探究探究一:1.一个数比x的两倍小3,则这个数为.2.买一个篮球需要元,买一个排球需要元,买一个足球需要元,买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要元;3.如图,,直角三角尺的面积为.4.如上图,是一扇窗户的正视图,则此窗户的面积为.〖点拨方法〗教师在行间巡视,适时帮助学生寻找思路.〖参考答案〗1.2.()3.4.板书:多项式的定义、项的定义(常数项).练一练: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多项式?如果是,写出它的项.(1)(2)(3)(4)(5)〖点拨方法〗先把式子拆开,然后再看项.〖参考答案〗(3)是,,1(4)是,(5)是,,探究二:什么叫多项式的次数?自学课本P57页第六~七段板书:多项式次数的定义.练一练:指出下列多项式的次数.(1)(2)(3)〖点拨方法〗多项式的次数是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参考答案〗(1)3(2)3(3)3〖设计说明〗初一新生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但容易遗忘,设计这一环节,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能力提升:例1.一个关于字母a、b的多项式,除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