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图文)课件•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灾害的预防•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地震后的恢复与重建•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与教育0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的定义01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突然断裂,释放出集聚的能量,使地壳快速释放振动的一种自然现象。02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处辐射的弹性波,传播到地表、建筑物、设备等物体上,引起它们振动或摇晃。地震的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大规模爆炸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面振动,这类地震仅发生在一些特殊的水库、油田或矿山地区,占总数1%。由于火山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只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占总数2%。由于地下岩层的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震,称为结构性地震,约占总数的90%。火山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只发生在火山活动区,占总数2%。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深源地震逆冲地震横向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较大。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这类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较小。震源沿着地壳中的断层作上冲或下冲的断裂运动,称为逆冲地震。震源沿着地壳中的断层作水平方向的断裂运动,称为横向地震。02地震灾害的预防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01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02在抗震设计中,应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即建筑在较小的地震中不应损坏,中等地震中可以进行修复,而在强烈的地震中则应保持不倒塌。抗震设计的具体措施03包括增强房屋的框架结构、设置防震缝、加强连接和固定等,以增强房屋的抗震性能。家庭防震准备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提高家庭成员的防震意识包括确定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逃生路线、准备急救包、了解如何关闭煤气和水电等。通过家庭会议等方式,让每个家庭成员都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准备防震物品如防震床、防震棚、折叠椅等,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快速疏散到安全区域。社区防震准备010203建立社区防震组织社区防震宣传教育社区防震设施建设组织志愿者进行地震应急救援培训,成立应急救援队,负责在地震发生时进行紧急救援。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居民的防震意识和应对能力。建设避难所、疏散通道等设施,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居民到安全区域。03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家庭应急措施家庭应急措施在地震发生时,家庭成员应迅速躲避到坚固的家具下方或墙角处,同时用手护住头部。在地震停止后,应尽快离开房间,前往开阔地带。制定家庭应急计划每个家庭都应制定应急计划,包括确定紧急集合地点、联系方法和物资准备等。家庭成员应熟悉计划内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行动。准备应急包每个家庭都应准备一个应急包,包括食品、水、急救药品、防寒保暖用品、照明工具等必需品。应急包应存放在易取的地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拿取。社区应急措施社区应急组织在地震发生时,社区应迅速组织应急力量,开展自救互救工作。社区居民应积极参与应急组织,听从指挥,共同应对地震灾害。社区应急资源社区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帐篷、食品、水、急救药品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援支持。同时,社区还应建立应急通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社区应急宣传社区应加强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宣传内容应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应急措施、自救互救方法等,形式应多样化,如宣传册、海报、讲座等。公共场所应急措施公共场所疏散在地震发生时,公共场所如商场、车站、电影院等应及时疏散人员,避免拥堵和踩踏事件。疏散时应保持冷静,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撤离。公共场所设施公共场所应设置紧急出口和疏散通道,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人员。同时,公共场所还应加强设施维护和检查,确保设施安全可靠。公共场所应急预案公共场所应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通讯联络、人员疏散、抢险救援等方面的内容。预案应根据场所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并进行定期演练和评估。04地震后的恢复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