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理想、空想和幻想1.什么是理想中国哲学关于“理”的概念的一般叙述是指条理、规律、准则的意想,把“理”与“想”联系起来构成“理想”的概念,是现代人们常用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想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从社会学角度,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合乎客观发展规律的想象和希望。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合乎规律的、有根据的设想。从心理学角度,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从政治学角度,理想是人们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什么是空想它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了人们一定的追求。但它是缺乏客观根据的,是脱离实际的一种主观臆想,是主观臆造的产物,缺乏现实基础,而且又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它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3.什么是幻想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引起的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对待幻想要做具体分析。幻想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想象,这种幻想等同于空想。一种是符合现实生活发展要求的想象,在条件具备时,也可以变为现实。列宁说:“我们以为不仅诗人、艺术家需要有幻想,在科学、技术里也应当有幻想。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应当有幻想。没有幻想连十月革命也是不可思议的。”三者共同之处:都属于意识的范畴。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理想是大海的航标,指引你前进的方向;理想是闪闪的明灯,照亮你前进的航程;理想是生命的动力,帮助你战胜困难;理想是航船的风帆,鼓舞你驶向光辉的彼岸。理想是妩媚的爱神,无论谁她都一样地拥抱,但你若失去了信心和意志,她就会悻然地将你抛掉。鸟无羽翼不能飞,人无理想无作为。草若无根不发芽,人若无志不奋发。理想的特征:理想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作为一种从实际出发、对未来目标的预见和设想,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理想具有时代性任何理想都是同一定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都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反映。比如,在远古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不可能产生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信息的理想。奴隶社会,奴隶面对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只能产生向往人生自由的理想,而不可能产生彻底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封建社会,中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太平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寄托着人们改变现实、寻求美好未来的希望。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广大人民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青年大学生具有立志成才的理想等等。总之,理想的形成与时代紧密联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想,不存在适合于一切时代的永恒理想。(2)理想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任何阶级、任何集团和任何个人都受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都必用心爱心专心1须站在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政治立场上去认识世界,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希望有更多的奴隶来供自己驱使买卖,以便挥霍享受;奴隶则渴望挣脱奴役的枷锁,获得“人”的尊严。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希望兼并更多的土地,终日过着“朱门酒肉臭”的寄生生活;农民阶级则要求“耕者有其田”。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赚钱发财使自己成为百万富豪作为其唯一的理想,而无产阶级则把消灭剥削和压迫,彻底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等。总之,在阶级社会里,理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超阶级的理想是不存在的。(3)理想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想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脱离实践的苦思冥想,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想。同时,理想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实现。吴运锋说,不参加变革社会的实践斗争,理想只能是一种幻想。理想还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就无法证明理想是否科学,是否崇高。总之,实践既是理想产生的基础,是理想赖以实现的途径,也是检验理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理想具有超前性理想产生于实践,来源于现实,但又不满足现实状态,它是在对现实认识、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一种新的设想。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