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案(教师用)4.3.3方位角(新授课)【理论支持】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开创了新基础教育的先河,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我们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将“学”“导”“练”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有效预习、高效教学、强效练习、优效辅导的“四效”境界,构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本节课承接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让学生经历角的和差关系与方位的转变,方位角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是余角和补角的延伸.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选择有现实意义的,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使学生在自己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以数学活动为主线的设计,旨在使学生既要掌握方位角的知识,更要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活动经历与体验,同时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能力.教学利用图片可以活动的特点,通过不断地改变可疑船只的位置,既可让学生描述不同方向的物体的方位,又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余角,补角的概念,熟练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2.理解方位角的意义,掌握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数学思考学会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思考,解决几何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情感态度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方位角的判别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三角板等【教学设计】课前延伸【复习思考】(1)什么是余角?(2)什么是补角?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锐角∠的余角是(90°—∠)∠的补角是(180°—∠)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3)同一个角的补角与它的余角有什么关系?(4)余角有什么性质?补角有什么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思考让学生在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理解和熟练运用的,必须有一个过程.习题:如图,在三角形ABC中,∠C=90°,∠CDA=∠CDB=90°,试说明∠A=∠BCD,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北西南东∠B=∠ACD.提问:(1)图中有哪些角互余?(2)说明理由.〖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典型的图形,余角和补角的运用是一个难点,通过本题的练习,学生初步能运用,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预习新课】(1)认识方位: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2)找角度.〖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延伸让学生在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感性上初步认识方位角.课内探究【情境创设】问题:在茫茫大海上,我缉私艇正在执行任务,当行驶到某处时,发现有一只可疑船只,这时测得可疑船只在我船的北偏东40°的方向..先分组讨论,再由各组代表上台在黑板上展示并描述本组讨论的路线图.ACBD〖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建立模型,引发思考.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让学生思考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探索新知】让学生阐述各种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旨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的同时,体验从复杂的情境中分离并抽象出数学模型,并主动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