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何青青(西飞一中,陕西西安710089)[摘要]面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本课题以环境教育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了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生物课程的改革,为素质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意识;生物教学;教学实践;实验研究[作者简介]何青青(1971-),女,汉族,硕士,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环境教育。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入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怎样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面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本项研究以环境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了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一、环境教育综述(一)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1、环境教育的概念环境教育是指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2、环境教育的目的普及环境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理解,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感。3、环境教育的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公害事件,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人们必需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背景,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关人类环境的会议,我国当时也是出席会议的113个国家之一,会议产生了《人类环境宣言》,决定在内瓦毕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等。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就是在这次会议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环境教育也就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开始萌发了。1977年,在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的第比利斯市召开了又一次大会,这次会议进一步对环境教育的原理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发表了《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指出环境教育应向各个层次的所有人,应包括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大众媒体必需担负其重要责任,为实现环境教育的使命提供巨大的资源;环境专家和那些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人,在接受环境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掌握这方面的必要技能,充分认识其自身的职能。这次会议带来了环境教育的高潮。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180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建议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1994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议程指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和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4、环境教育的特点环境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教育环境,一种是学校环境教育,一种是社会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指在学校进行的正规教育,对象为中小学生和非环境专业的大中专学生的环境教育和环境专业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包括为工作需要而进行的在职环境科学教育以及面向大众的环境宣传教育。因为其教育对象不同,直接影响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因而两者有以下区别:社会环境教育内容的具有广泛性,形式上具有灵活性,管理上具有松散性;而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形式上具有规范性,管理上具有严密性。虽然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具有以上不同。但是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各国及各种国际组织几乎都认识到,实施环境,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处理方式的变革。因而学校环境教育与社会环境教育有相互融合的趋向。例如,利用大众媒体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辅助材料,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