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1)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能力:(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与能力;(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3)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教学难点〗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河北省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电教设备齐全,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脑备课室,教学设施齐全。每周两节生物课,每个年级都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比较杂,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但学生动手能力、组织纪律性比较强,对生物课感兴趣,只要老师认真指导,探究实验及结果处理是没有问题的。〖设计思路〗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生根据图片讨论说出竹节虫、骆驼刺、北极熊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教师注意纠正补充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探究结果交流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情况给予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展开讨论:a.蚯蚓的益处?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图片。启发学生列举出更多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例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4.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教学过程〗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种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学生会说出自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影响着环境。”学生回答。“回答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二课时。”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分别出示(1)竹叶上的竹节虫;(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环境中的北极熊。让学生分析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并展开讨论。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竹节虫生活在竹林里,经常受到食虫鸟类的威胁,为了生存,它的体形进化成竹枝一样,体色和竹叶颜色相似,静止在竹枝上面,逃避了众多鸟类的眼睛。这种方式叫拟态,是对天敌的一种适应。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