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与自然地理条件(一)三江平原的形成演化三江平原是在地堑断陷盆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属于同江内陆断陷。新构造运动以来,以大面积继承性沉降为主,第四系厚度一般为120~200米,最厚达280米,形成大厚度的统一合水层,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发育顺序与阶段如下:1.第三纪以湖泊为主,河湖与沼泽并存时期整套地层以湖相的灰色粉细砂岩为主,夹河成沙砾石,并含有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逾千米。在其上玄武岩较发育,或以玄武岩丘出露平原,或以席状体伏于第四纪底部。2.第四纪为河流旺盛堆积时期晚第三纪受喜山运动的影响,本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伴随着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周边山地隆起,中部平原陷落。由于地表起伏加大,河流动能增大,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活跃,在湖泊消亡的同时,流水作用成为塑造平原的主导力量,地貌发育进入新阶段。3.全新世河流堆积与沼泽化时期这时地壳运动渐弱,缓慢上升区与下降区交错展布。河谷内砂砾层堆积,河间地广泛滋生沼泽,有泥炭堆积,最早年龄为13000年,黑龙江和松花江都发生重大水系变迁。现代河床,黑龙江为砾质,松花江为砂质,挠力河为淤泥质兼细砂。沉积作用较晚更新世减弱,始成三江平原今日面貌。地貌总特征为三面环山,东北部有开口的盆地状。平原内部大致分为两大部分,边缘为山前倾斜平原,包括洪积台地、冰碛台地、侵蚀—构造阶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在100~200米。因流水切割,多呈平台或岗地状,一般宽度为5~25千米;中部冲积平原,为平原的主体,低平辽阔,以阶地与河漫滩为主,平均海拔60米,黑、乌汇合的黑瞎子岛,海拔仅34米。地面坡度1/8000~1/10000,是我国典型的冲积平原。(二)平原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特点1.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洼地星罗棋布,地表多有黏土、亚黏土覆盖,厚度多在4~20米,利于水分汇集与停滞,为我国沼泽面积最大的区域。2.属温带大陆性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湿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3.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河道弯曲,承泻能力差。4.土壤以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为主,有大面积的天然沼泽植被和沼泽化草甸植被,其中具有很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芦苇分布广泛。二、三江平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自然条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分析。(一)具有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优越条件三江平原开发较晚,从1958年长春地理所等单位对其自然条件(前述)和地貌等资源进行调查,后经“六五”“七五”期间资源复查,获得了大量的最新资源数据。例如,全区耕地面积为352.12万公顷,沼泽总面积为111.93万公顷;全区泥炭地面积为2.43万公顷,泥炭总储量3605.6万吨;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53.81万公顷,天然草场的载畜量可达119.7万头(牛的单位);全区可作为芦苇资源加以利用的面积8.87万公顷,比全国几个著名芦苇区的面积都大。全区虽属平原,但地貌还是有差异的,因而造成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的多样性。在原始植物中,草甸占25%,沼泽化草甸占30%,沼泽占30%,水面占3%。草甸和沼泽既蕴藏着大片可垦荒地,又是肥美牧场,可饲植物占90%,优质牧场占总面积的80%,是罕见的可与松嫩草原媲美的大草原。此外,还贮藏有被誉为我国第二森林之称的40余万吨芦苇资源和800万吨其他纤维资源;全区可养鱼的天然水面10.65万公顷,且生物饵料丰富(沼泽多),1987年淡水鱼产量为3.74万吨,占黑龙江省淡水鱼产量的14%。综上所述,可见三江平原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区内具备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优越条件。(二)主要问题和开发治理途径1.主要问题(1)农林牧结构失调、垦建脱节三江平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荒以来,由于忽视地貌条件的差异性和土地资源的多宜性,长期毁草、毁苇、毁林,使三大生物资源受到较大破坏,仅天然林就减少了86.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0%下降到5%。由于森林覆盖率降低,水蚀、风蚀加剧,自然灾害增加;由于盲目开垦无防洪排涝工程的荒地,垦建脱节,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造成了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后果。(2)洪涝严重,重排轻灌本区由于夏秋降水集中,低洼易涝,加之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