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内容,尤其是所描写的三峡壮丽景色。2、能力目标:学会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和抒发感情的方法。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内容,尤其是所描写的三峡壮丽景色。教学难点:学会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和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是一篇当代散文的典型代表作,着重是写景与抒情结合的文体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指导写景与抒情结合的手法,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简介作者。出示傅抱石、陆俨少先生的关于长江三峡的国画作品若干。指出在没有建造三峡大坝以前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三峡还是中国文化史的见证,很多优秀诗人都或多或少地被三峡美丽风光所滋养,郦道元、李白、杜甫等等。当然,大坝建成之后,也为我们国家的水利、电力事业作出一定贡献。同时工程也成为了一道世界奇观,毛主席词云:截断巫山云雨。当然作者在本文的写作中还是在大坝建成之前,可见自然风光是更加的美,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笔下的长江三峡吧。刘白羽:(1916——2005),中国当代代表散文作家,在建国后其散文与秦牧、杨朔成为当代散文的“三驾马车”。其作品以题材重大,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富有战斗激情和雄健气度取胜。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出版《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等散文集。其散文立意高远,格调豪迈,在艺术上力求把诗和政论结合起来。二、感知全文,概括段意。(一)、引导学生划分文章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第二部分(2):写瞿塘峡。第三部分(3——5):写巫峡。第四部分(6——9):写西陵峡。(二)、分段原则:1、每一峡都独立成段。标志性的句子有:抬头望处,已是巫山。十点,江面渐趋广阔,“江津号”急流稳渡,穿过了巫峡,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2、关于第五节的归属问题。“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样的概括性的语句,往往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可文章接下去写的是巫峡两岸的景色,因此还是属于写巫峡的。3、文章最后一段,尽管“江津号”过西陵峡的崆岭滩,但还是要归到写西陵峡部分。这是结构上的归属。三、赏析文本,深度解读(一)、赏析文章第一部分。思考: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为全文打下了激越而瑰丽的感情基调。2、“像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感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明确:这一感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是“通感”。3、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文章第一节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威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二)、分析文章第二部分。1、让学生们找描绘有关瞿塘峡的语句。见教材已划。2、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方法:①、景随时异。景物的变化随着时间推进而变现出不同。因为光线在发生变化。作者所看到的景物自然发生着变化。②、移步换景。船在前进,场景在发生着变化,所看到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③、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④、在描写之中夹杂抒情,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文中的“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等就是点睛之笔。3、用一句画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