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2019山西大同模拟)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D.农业集体化运动初见成效答案C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困难,国内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材料信息反映了当时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故C项符合题意。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始于1941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故B、D两项错误。2.(2018湖北武汉二调)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A.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B.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C.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D.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答案C题干材料反映了苏俄(联)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该讲话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精神,体现了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C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目的,排除;B项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排除;就当时苏俄(联)的国情而言,其不可能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故D项错误。3.(2019河南郑州质检)“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答案B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B项正确。4.(2019河北沧州质检)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信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答案C根据所学,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21年12月”,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政策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故D项错误。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在“依赖”,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6.(2018江西南城一中质检)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斯大林这一重工业化的方针存在严重的弊端,弊端是指()A.未发展轻工业B.未推行计划经济C.未推行农业集体化D.各部门未按比例协调发展答案D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并非不发展轻工业,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故B项错误;斯大林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因而各部门未按比例协调发展,D项正确。7.(2018河南许昌二调)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A.苏联人民为二战做出巨大贡献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