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释义、翻译。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教学方法文言文八步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美点寻踪法。教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释义、翻译,并熟读成诵。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教具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讲都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宦游南北,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多媒体显示)(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余闻之也/久。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第一轮:翻译课文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