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一、教学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3、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②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③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三、学习与交流导入: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生物的生存,那么生活在环境中的生物也可以对环境产生影响吗?(学生思考,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生物也影响环境,请举3-4个例子。1、(学生活动)阅读P28小资料,分析材料中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1)空气湿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相对湿度在_________________时病菌死亡较快。(2)测量空气湿度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3)实验记录,完成P30表格。(4)在没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的空气相对湿度最大,__________次之,____________最小,其中___________这一组数据起到对照作用。学生思考:为什么3种环境的空气湿度会出现差异??这种差异能够说明什么??3、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请再举5个例子。4、生物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它所生存环境的____________。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是普遍存在的。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变现在________和_______方面,还表现在________和_______等各个方面。四、典型例题1、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2、做“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个实验时,你使用的仪器是()A、量筒B、干湿表C、温度计D、烧杯3、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鲫鱼体色与水的颜色保持一致C、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的毛为白色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五、达标检测5.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6.下列实例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C、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7.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千里之堤、毁于蚁穴。8.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9.南方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种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能生长发育10.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A银杏树在秋天落叶B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湿度C草履虫净化污水D蚯蚓的活动改良板结的土壤。11.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片比陆地的小主要与哪种生态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