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基础知识目标: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思想教育目标:⒈通过百日维新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康梁谭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通过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法令,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对传统的制度进行改革,尽管这些改革还有不少局限性,但实质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⒉通过对戊戌变法过程的讲述,歌颂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而勇于就义的可爱精神,鞭挞袁世凯出卖维也纳新人士的卑劣行径,同时使学生认识,中国封建势力顽固的顽固抵抗是本次变法失败的一个很需要因素。能力培养目标:⒈通过变法过程内容的讲述和变法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⒉通过学生恰如其分地科学评价戊戌变法,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学重点:变法法令的内容及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教学难点: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甲)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学生回忆:产生维新思想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改革要求?教师归纳完善后指出: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和维新思想的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再通过康梁等维新人士的努力,在1898年春夏掀起了维新变法的高潮。(乙)讲授新课一、变法的准备1.康《应诏统筹全局折》(1)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第五次上书光绪,提出不变法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光绪读后深受感动,准备亲自召见康,顽固派(荣禄、刚毅)阻挠,改令康为递送条陈。(2)内容:1898年初,是为第六书,共三条。①请求光绪正式确定维新变法政策②选拨人才③全面改革政权机构(3)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到此,变法得到皇帝支持,这还不够!还要得到群众支持,故康仍须努力。2。保国会的成立为了得到更多人支持,提出鲜明的宗旨——保国、保种、保教。1898年月4月,再次联合各省举人组织保国会,继而成立保浙会、保滇会、保川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二、变法经过——百日维新1.《定国是诏》,起用人才5月29日奕诉死,阻力减弱,康有为敦促光绪立刻行动,于是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提出“以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为了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破格提拨了一些维新人士,组成中央变法班子。其成员有: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用心爱心专心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谭、杨、刘、林为军机章京,负责起草上谕书。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2.变法内容见教材。3.变法内容评析特别说明:政治方面的“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按原政府规定,一般四品以下京官和三品以下地方官都资格上奏章,因此是大进步。重点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用一分为二辩证观点来分析评价其历史影响。学生作答基础上教师作结:(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预政权。——是为进步性。(2)未涉及到议院、国会、宪法等,但毕竟是对旧制度作了不少改革。(3)受到民族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阅读教材P65梁启超的话,回答思考题:A政治方面的“官民上书言事”。B是指变法达到高潮时期。实际上“举国欢蹈”只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欢蹈。三、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戊戌政变是一次否定戊戌维新的反革命运动。它是在怎样环境中产生的?先掌握其背景:1.顽固派反对慈禧任荣禄为直隶总督,京津一路上慈禧亲信往来不绝密谋造反。地方上各省除陈宝箴外,阳奉阴违。阅读小字让学生说明:是什么人对变法表示不满?——八股士子、土豪劣绅、和尚道士等这些人有什么行为?往来奔波,联合反对。2.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通过阅读教材掌握袁的反动本质。3.戊戌政变经过: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光绪于中南海瀛台,六君子被杀。要学生掌握六人(顺口):杨康杨刘林谭(玉)。特别讲解谭嗣同引颈就义的为变法牺牲精神。主要是引谭的就义诗: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