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掌握本文的首段提出论题,展开论述并归纳出论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难点】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突破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标出论证方法,体验论证效果。勾画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先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探讨交流解决。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突破方法:设计语文活动:格物致知离你并不遥远。重读《绿色蝈蝈》,回忆《昆虫记》的内容,并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两篇文章,亮出你的观点。不要让学生觉得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很遥远,法布尔观察绿色蝈蝈那么亲切,离我们那么近。让学生在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3.语文活动。设计语文活动突破难点,让学生一方面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锻炼学生搜索论据资料的能力、写小议论文的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2.“格物致知”及其出处“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来人们把这几句话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格物”和“致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