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出师表2》教案教学课题总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复习检测1-2段二、合作探究,研读第一部分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2.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4.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学生在本上默写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学生合作讨论学生讨论后发言: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复习旧知训练朗读,提高朗读水平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明确诸葛亮提的核心建议再次明确亲贤远佞的核心建议让学生学会“寓情于议”的特点4分19分20分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三、讨论探究,研读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4.讲解“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5.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学生明确: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学生思考自译课文: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学生认真倾听,理解“寓情于叙”的表达方式学生讨论发言讨论后归纳: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学生再次明确巩固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理解“寓情于叙”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分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四、布置作业1: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2:默写课文3-7段板书设计<<出师表》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寓情于议”“寓情于叙”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课后反思本节课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以读为主”的要求,给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除了让那些学习好的表现,我还利用开火车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关注了中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