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题(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1.中华民族探索文化复兴的历程(1)近代中国证实了一个历史结论:“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3)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F)点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F)点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F)点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1)历史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2)现实要求: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3)性质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先进性决定了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2.从三个角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项目内容产生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典例应用]1.五四运动时期,有人提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材料中的观点表面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从实质上说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①过多强调自我,拒绝文化的借鉴和融合②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是“全盘西化”论的体现③从根本上否定了东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④缺乏文化的包容性,排除异己,孤芳自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材料观点认为“东洋文化”是自然的、安息的、消极的、依赖的、因袭的,这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因而不会过多强调自我,也不会孤芳自赏,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答案]B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A.是复古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