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线索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1949~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线索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调整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探索适合1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目的是通过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经济体制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观念。第24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三)“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三大改造1.内容(1)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1956年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朱汉国《新中国经济史研究》核心论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一)成功的探索1.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2.1956年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八字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二)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2.表现(1)事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3)危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三)十年建设成就1.工业: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等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实现自给。(四)“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