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八下《登高》备课资料登高杜甫《登高》诗意图《登高》这首诗,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大历二年(767)秋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1、词语解释2、诗词原文3、注释译文4、诗词赏析5、诗词句解6、作者简介7、英文译文8.登高由来1、词语解释词目:登高拼音:dēnggāo基本解释:[ascendaheight]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详细解释: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明刘基《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郁达夫《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冰心《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桓温参军张望有《七日登高》诗,韩退之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4.锦的别名。晋陆翽《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邺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平阳采桑之津,躬劳蚕月。”2、诗词原文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注释译文注释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渚(zhǔ):水中的小沙洲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的响声万里:指远离故乡。长作客:长期漂泊他乡百年:一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潦倒:哀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4、诗词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