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顿挫的文气。2、依据课文,在学生中展开“天命决定论”和“人事决定论”的讨论,在思想冲突中理解作者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材料之间的关系,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3、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哀”的情感,用古代“人事”鉴今人生活,明确个人的主观努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作用。说明:本文选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此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抑扬顿挫”的文气,只能通过课堂上的反复朗读来实现;而“《史记》神髓”则兼具文学与史学的两个角度,教师尝试抓住“人事”一词,从内容和结构上对这两个角度进行统一把握,指导学生把握精彩史论的主要特点,标举《伶官传序》在《新五代史》中的特殊地位。此外,《新五代史》这一名称是后人为了将此书与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相区别而另取的,欧阳修的原书名是《五代史记》(七十四卷),这一新一旧两种五代史,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薛居正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则认为是由于人事,他希望宋朝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正是因为这种史学指导思想的深刻性,《新五代史》出现之后,《旧五代史》就不再流行。本文指导思想与《旧五代史》相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本文所论述的内容,又与《伶官传》本身互为表里,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明确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学生中展开“天命决定论”和“人事决定论”的讨论,在思想冲突中理解作者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材料之间的关系,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2、难点:扣住例证中庄宗“盛”“衰”之境的强烈反差,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哀”的情感,使学生认同欧阳修的观点。说明:这是一篇史论,所讲述的观点简单易懂,但容易浮于表面,教师试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想冲突和诱导学生投入情感来体验抑扬顿挫的文字之间所表达的思想和评价倾向,最终实现价值认同,让学生耳熟能详的俗语警句能够真正触动他们,并且切实影响他们对于成功人生的一些看法。教学过程用心爱心专心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向学生提问:当我们失败时,通常会把原因归为“运气不好”还是“自身努力不够”呢?我们来看看欧阳修对此持什么观点。学生就各自情况进行回答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小事入手,,引出欧阳修的观点,激发学生对“天命决定论”和“人事决定论”的讨论热情,也为文末提升主旨作铺垫。默读课文扫清障碍请同学自由默读课文,要求:(1)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2)自行归纳整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1)学生能够注意到:“原”、“凯旋”、“方”、“本”、“举”、“莫”、“忽微”的意思,注意“雠”字的写法。(2)学生要能够识别:“盛”的一字多义,“函”、“夜”、“东”是名词做状语,“兴”、“亡”是使动用法;被动句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智勇多困于所溺。”本课是自读课文,语言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可个别进行辅导,对于一些重点词汇在讲解课文时可做强调。朗读课文展开讨论在学生默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你认为到底是“天命决定论”还是“人事决定论”?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在文章中寻找语言证据,持不同观点者之间可以互相辩论。天命决定论:把庄宗失败的原因归为时境不同和伶人乱政。人事决定论:把庄宗失败的原因归为骄傲大意,宠爱伶人。“天命”与“人事”的论辩,其实在宋代就已经出现,薛居正就是“天命决定论”的支持者,欧阳修之所以采用比较婉转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留给后人商榷和思考用心爱心专心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通过范读课文,加强学生对抑扬顿挫的文气的初步体会。的余地,希望学生经过这种模拟思考,能更好地走进古人的思维环境,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选读课文体验情感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先不下结论,选择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