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学习目标导引目标一:面对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请把握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背景、内容、影响。目标二:“辛亥革命”的名称是怎样由来的?——请把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意义。教材内容详解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1.清政府的“新政”(略。详见本章第一节“教材内容全解:一、2.”)2.“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2)过程:①1905年,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②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③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高无上。④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以庆亲王奕酞曲内阁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的出台,表明“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3)影响:①使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②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③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请回答1~2题。1.(2000·春季·15)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后,于1906年()A.颁布《钦定宪法大纲》B.裁撤军机处C.宣布“预备仿行立宪”D.设立责任内阁2.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君主立宪的区别是()A.维护君主制B.维护君主专制C.仿效欧美政体D.缓和国内矛盾考查点:预备立宪的过程及与立宪派与君主立宪的区别。解题思路点拨:1.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2.本题应从阶级本质、事件的实质进行分析。“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而设的骗局,它不可能否定君主专制;而立宪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它们推崇民主,反对专制。规范答案:1.C2.B规律技巧总结:“新政"和“预备立宪”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知识点,要掌握预备立宪的目的、过程、实质、影响;新政内容及客观影响。今后高考命题趋势估计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作为辛亥革命背景考查的可能性较大。思维误区警示:“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都未成功,客观上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成熟,但不要仅看到两者的客观影响,其客观影响也难以掩盖其本质的反动性。二、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武昌起义的原因、条件(1)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成为革命党的骨干。(2)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3)革命党人的长期准备,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宣传和组织工作。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经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汉,12日,武汉三镇光复。3.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4.各省起义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5.潜伏的危机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6.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主要是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发动工作,造就了新军革命党人的自主精神。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帝国主义在武汉地区的掠夺造成的矛盾,是起义成功的社会基础。四川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是起义成功的客观偶然条件。用心爱心专心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请回答1~2题。1.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政变策略乘机附和2.阅读下列材料:有的则同湖北军政府的情形一样,如陕西、江西、山西、浙江、福建等省就是如此;有的则在所谓“和平光复”的名义下,由旧官僚与立宪分子相结合,把旧的督抚衙门改称都督府,原有的督抚改称都督,再发表一纸“独立”通电,摇身一变而为革命政权,如江苏、广西、安徽等省就是如此;有的立宪派和旧官僚采用武力手段从革命派手中夺权,如湖南、贵州等省就是如此。——《中国近现代史资料汇编》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