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江都市双沟中学一、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要求: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其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二)能力培养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三)德育教育: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质。二、教材及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1)本课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2)本课难点:康、梁维新思想特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2、学生分析:就共性而言,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层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结合本课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我校生源的特点,以因材施教为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切实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益。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1、教法:讲授法、讨论法2、学法指导:(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必将作出反应,地主阶级的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打出《时局图》,倡导学生从图中找出答案),中国人民、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如何呢?是第七节的内容。3’(板书第七节戊戌变法)正课(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板书)5’1、政治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板书)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国土被帝国主义瓜分宰割,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唤起以爱国救亡为目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板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1页第二节大字和最后一节小字,帮助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的原因和特点。随着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这是维新运动的阶级基础,他们强列要求改革现状,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板书)10’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板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除了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板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学校名称,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的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提问: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为便于开阔思路,投影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变化的文字材料。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不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