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案例◆教学目标(见本章教学建议第3节)◆教学思想本节是一堂完整的探究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在案例设计上,首先通过讨论举例展示日常经验与物理知识的矛盾,接着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重点难点(见本章教学建议第3节)◆教学器材长木板、小车、毛巾、玻璃板、斜面(4人一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讨论1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生:可以使物体改变形状,也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师:没有力作用要物体上,物体会怎样?生:(思考、讨论)物体形状不变、运动状态不变。师:物体运动状态不变会处于什么状态?提示:速度不变、运动方向不变。(学生会想到“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想不到“静止”)生:(思考、讨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教师板书:物体不受力时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看起来都正确但又矛盾的结论,给学生的思维以强烈的“撞讨论2师:小车放在水平的讲台上处于什么状态?生:静止。师:要使它运动应该怎么办?生:推动。师:不推呢?生:小车不动。师:小车的运动需要什么条件?生:推动。师:2000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经验中知道:要使一个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必须对它用力,用力使物体运动起来后,停止用力,物体又归于静止。于是,他断言,“运动者皆被推动”。教师板书: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力,不受力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二、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师:你认为以上两个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究竟会怎样运动?2.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有以下的猜想:⑴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因为日常生活中,自行车不推不走,推它才走;⑵不受力的物体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前面的推理中没有错误;⑶物体不受力时也能运动,抛出的排球,在空中不受推力还能前进;⑷物体不受力时不一定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有其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猜想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推测实验结果,指示探究方向。它的运动形式;……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师:我们现在还是回到这辆小车上来,老师给它一个推力它运动起来,当它运动起来后,还受推力作用吗?生:不受推力作用。师:它运动一段距离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呢?生:因为小车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阻碍了小车的前进。师:如果小车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即没有阻碍它运动的力,小车还会停下来吗?生:不会。师:大家想一想,运动起来的小车,不受推力,也不受摩擦力,即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会怎样运动?学生可能回答: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小车永远运动下去,不会停下等等。师:要用实验验证你的设想,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得出:一、要使小车运动起来,二、运动起来的小车不能受推力,也不受摩擦力。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教师引导: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时不受摩擦力呢?学生讨论,有的可能说让小车在光滑平面上运动;有的可能说表面再光滑也有摩擦力;还有的学生可能提出让小车在空中运动或在真空中运动(如果学生提出这种想法,应给予鼓励,并追问学生:小车在空气中运动有摩擦力吗?我们能在真空中验证吗?)该实验如何设计,学生感到比较困难。通过对小车运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寻求探究的思路。从“不受摩擦力”到“减小摩擦力”是一个较大的思维转折,其中渗透了“理想实验”的思想。在此,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当实验结束并分析论证后就会明白了。教师:既然不受摩擦力的情况无法实现,我们可以用逐渐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来研究,即我们把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观察、比较小车的运动情况。怎样减小摩擦呢?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完全可以想出办法:让小车分别在毛巾、纸板、玻璃等不同表面上运动。教师进一步追问:怎样使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