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鸟巢”复工记:减肥是为了安全和节俭一辆辆载重车满载着货物进进出出,一台台吊机伸着巨臂在呜呜地欢叫,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顶着寒风在紧张地施工……坐落在北京“亚运村”西面的一片工地,就是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施工现场。半年前“鸟巢”被叫停引得舆论一片哗然。2004年12月28日,北京市又宣布“鸟巢”正式复工。复工后的“鸟巢”还是“鸟巢”吗?新“鸟巢”又有哪些变化?。春节前夕,笔者带着几个问号走进了重新开工的“鸟巢”——“第四代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国家体育场在2008年北京的世界性体育盛事中,将承担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以及田径和男子足球比赛等任务。奥运会后,它将作为体育比赛赛场和多种非竞赛活动场地,以及市民参与体育和其他文娱活动的大型专业场所。2003年3月,中国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提供的“鸟巢”,从13家中外著名设计公司选送的方案中胜出。当时人们这样形容“鸟巢”: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的“鸟巢”!“鸟巢”的造型极其独特,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天幕般的钢网下放置着一个土红色的碗型看台。评论家称这个设计是采用了中国民间工艺中的器具镂空、陶瓷绘纹及着色的手法,把古老的工艺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既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体现了当今世界最新的设计理念。因此,“鸟巢”也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紧急叫停重新评估2003年12月24日“鸟巢”正式开工,截至2004年7月,打入基础桩1800多根,土方开挖8.2万立方米,完成了土方开挖总量的三成多。但时隔半年“鸟巢”被紧急叫停,是因为2004年5月巴黎戴高乐机场发生坍塌惨剧后,专家对“鸟巢”重新评估发现设计存在着种种“隐伤”。“鸟巢”必须突破三个世界性难题:第一是“鸟巢”的钢结构问题。“鸟巢”的架构将由钢筋铁骨打造,预计整个工程需要钢材5万吨左右,最长钢梁长达300米,如此之大的跨度、类用心爱心专心似形状的钢结构的施工,至今世界上没有成熟的技术。第二是开启式屋顶的问题。方案中的国家体育场是具有10万人席位的大型体育场,其开启屋面和钢结构之间衔接的技术没有人有十拿九稳的把握。第三是覆盖于钢结构外层的膜,这种新型建筑材料的强度以及其他技术要求很高,在这么大的工程中大面积采用,目前在世界上也没有先例。200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委召开的奥运工程专门性会议上,市委书记刘淇发问:“(鸟巢)在安全上,到底有没有问题?”面对如此严肃的重大问题,受邀参加会议的建筑专家们,无不高度担忧。专家们的担忧引起了中央高层以及北京市政府对奥运场馆建设方案调整的高度重视。在“节俭办奥运”的“政府动员令”中,“鸟巢”工程于2004年7月30日正式停工,由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奥组委三家单位联手共同组织专家修改设计方案。“减肥”是为了安全和节俭从2004年7月到11月下旬,国家体育场工程完成了设计方案优化调整。专家们针对“鸟巢”的技术新、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特点,重新对风沙、火灾等各种条件下的风险进行了评估、测算,在此基础上,围绕钢结构、膜结构、可开启屋顶、室内环境等技术难点展开了对老方案的修改,对“鸟巢”工程进行了“减肥”。新方案中减少了9000多个观众席。在老方案中,国家体育场有8万左右的固定席位和2万临时席位。体育场内部为椭圆型碗状结构,被“砍”掉的9000多个席位位于“碗”上边缘的东西两侧,而且全部是临时席位。看起来席位总数减少了近十分之一,但加上其他设施的改动,“鸟巢”内部的空间也将大大加宽,有效地增强了通透性。优化后的方案,经过了沈世钊院士主持的专家评审会的论证,得到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的认可。相关专家评价说:优化调整后的方案维持了“鸟巢”的设计概念,其艺术效果、设计理念和功能都没有因修改而被破坏,完全保持了原来方案的精髓。修改的“鸟巢”什么样?在新方案的论证中,一位资深院士曾指出,奥运场馆的建设虽然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的建筑水平,但仍要遵循“安全、实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