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本课的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课程标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学生: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教师: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学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教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先进的中国人由此得出了新的结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将国魂重铸。于是,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设计意图:以图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从图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两种思潮的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学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过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展示:思考: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先进与落后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解释:先进的思想指的是西方传授的新思想,落后的思想指的是袁世凯倒行逆施的旧思想。展示:冲突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设计意图: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教师:一方面,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后,认为: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启发民众的思想。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第二篇:“春风拂面暖人心”——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视频:《新文化运动》(剪辑)冲突根据视频完成表格: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主要阵地《新青年》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