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理学是研究力、热、光、电、磁、声等现象的科学,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力与机械能。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电学部分。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而人类第一次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过渡】大家看教材图13-1,图中给出了闪电这种在夏天常见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解释闪电产生的原因,以及“电”这种物理学新现象。二、新课学习1.电是什么?【过渡】我们要研究电就必须建立起对带电过程的深刻认识,而生活中最重要的电现象即是摩擦起电。(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我们来看图13-2,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提问】从图13-2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很明显,在丝绸上摩擦过的梳子将小纸片吸起来了。我们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知道梳子与小纸片之间必然发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力使梳子吸引了小纸片?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一个新的概念:电荷。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生电。【提问】我们知道了摩擦可以生电,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一种电荷吗?电荷与电荷之间产生了图13-2的吸引作用吗?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过渡】我们刚才讲过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那么很容易联想到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与电荷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1)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问】我们知道正负两种电荷的产生方式,那么如何验证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请同学们看教材图13-4,图a中用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a中我们发现悬挂的玻璃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玻璃棒,这说明正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图b中用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b中我们发现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橡胶棒,这说明负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再看图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c中我们发现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靠近手中的玻璃棒,这说明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发生吸引作用。【提问】通过教材图13-4的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这是电荷间的基本规律。(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我们知道电现象来源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闪电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不是也来自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为了解释闪电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用起电机来模拟闪电现象。我们来看教材图13-5,图中所示的是手摇式起电机的示意图。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当起电机转速增大的时候,两个金属球各自将会积累大量的电荷,当达到一定的转速后,两个金属球之间将会发生放电现象。这属于一种放电现象。【提问】起电机的工作原理与闪电类似,请同学们根据起电机的放电原理解释闪电的产生?如教材图13-6所示,闪电是带相反电荷的两个云层之间,或者带电的云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