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呼吸教学设计----------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王君宇课前设想: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引发了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加之聆听著名学者们的讲学,深受启迪,本节课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完成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满堂教为满堂学”,“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对教育的任何变革,始终离不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指导思想,诱思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教学思想变革的前提下,诱导学生思维使其对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即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细胞呼吸》,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或动物的呼吸(实际是肺的通气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是他们对氧气吸入体内之后怎样会变成二氧化碳不清楚,故而本节课以呼吸的生理机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进化论的观点。形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建立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力方面:运用化学知识理解生物学原理的学科间综合能力;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任务分析:1、知识内容分析2、学情分析:学生具备细胞的知识基础,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基础,但缺乏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学科间交叉部分还会有较大的困难,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过程描述:回顾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找寻共性均有能量的释放过程(ATP形成)探究原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联系实际学有所用酵母菌呼吸的探究教具的制作,利用PPT把潜水员背着氧气瓶潜水的视频链接到《细胞呼吸》课件中,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效果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活动:播放潜水员潜水视频,并提示学生潜水员周围为什么出现成串的气泡。学生活动:观看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呼吸时产生的气体排出体外形成的”。教师活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些气体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第三章第七节:细胞呼吸教师活动:告诫学生,其实大家看到的人或动物的呼吸并不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细胞呼吸,而是生物学上所说的肺的通气过程,二氧化碳的产生也不是在肺内而是在细胞中,肺只不过是气体进出的通道而已。教师活动:知识回顾-----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为细胞呼吸的学习进行铺垫,演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胞呼吸的过程。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整个过程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活动:问题设置1、细胞呼吸种类?2、有氧呼吸分几个阶段?3、每个阶段的场所?4、每个阶段都发生了怎样变化?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小组讨论、分析,发现细胞呼吸的种类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类,有氧呼吸每个阶段发生的场所及各阶段的化学变化。教学说明:本节课需要线粒体等细胞器及细胞质基质相关知识为基础,所以适当回顾已有知识是必要的,学生通过观察课件的动画效果,有利于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小组间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互相补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活动:提供材料: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便于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1、在有氧条件下,把酵母菌研磨、离心并分离成上清液、沉淀、匀浆三部分,分别向三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葡萄糖,置于适宜条件下,则三试管内各自可能产生何种物质。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甲中产生丙酮酸、[H],乙中没有新物质产生,丙中产生CO2和H2O教师活动:2、若把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