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内战烽火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上承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主要介绍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揭穿美蒋内战阴谋,在军事上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开始进入战略反攻的历史史实,中国共产党由此取得的政治和军事优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意义深远。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重要。二、课程标准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和挺进大别山。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的本质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结合地图分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难点: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两张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历史场景?标志着什么?学生: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展示:材料1、《战争毁坏的城市和战后无家可归的人们》1材料2: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读者来信教师:根据以上材料,思考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学生:渴望和平、安宁,反对内战。教师:对,是和平,是安宁!然而,在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政府却在人民最需要和平的时刻挑起内战,又玩起了“假和平,真内战”的花样,再一次把中国人民推向战争的苦难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内战烽火(设计意图:感染课堂学习气氛,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第一篇章:烽火再燃——缘何由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主宰中国命运的政治力量主要有哪些?学生: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前途提出不同的主张。展示:材料一: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再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蒋介石1945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材料二:我们这次大会是关系全中国4.5亿人民命运的一次大会,我们的任务就是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一种黑暗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开幕词中的讲话材料三:(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教师:这三则材料反映了这三个主要政治力量的各自主张。这些主张将产生一个可怕的结局。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各派主张和结局。教师:消灭共产党,维护一党专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这是国民党的主张;争取民主与和平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而美国的主张是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维护其在华利益。由此看来,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一种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一种是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只有一个结局:内战不可避免,烽火必定再燃!第二篇章:兄弟阋墙——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