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文体特征,探知阅读规律一、紧扣时代,知人论世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误解作品的精神,错误地过分拔高或贬低作品的思想境界。全国卷高考古诗歌的选材集中于唐宋诗歌,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本书针对唐宋诗歌进行分时代解读整体风格,旨在帮助考生从宏观上把握诗歌创作的大时代背景,从而快速准确地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确保思考方向不跑偏。(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歌初唐,是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前后约九十四年。1.时代特征:初唐百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太宗的威武神勇和文治武功,武后(武则天)的雄姿英发和精明干练,宫廷剧烈的斗争,关陇与山东及东南等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南北文化观念的急剧碰撞交融,都引起诗人心灵的急剧波动和人生价值的多元发展。2.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佺期(宫廷诗人)、宋之问(宫廷诗人)、杜审言等。3.作品风格共性初唐前期,宫廷诗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随着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诗人力反齐梁宫廷诗风,主张诗歌要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个性代表人物作品风格典型作品思想内容王勃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意境开阔,清新质朴。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诗歌中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这主要反映在他的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2)送别诗,于伤别之外,尚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杜审言五言律诗的奠基人,诗作以浑厚见长。《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1)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之类的“台阁体”诗,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别。(2)他在诗律和诗艺研练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使五言律诗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宋之问词采绮丽,对仗工整。《度大庾岭》(1)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比较贫乏,但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诗有较充实的内容;(2)在艺术形式上,宋之问的诗以属对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推尊“风雅”,重视“比兴”。内容充实,风格沉着刚健。《登幽州台歌》(1)其边塞诗表现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既有对将帅无能、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愤慨,又有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的深切同情。(2)感怀诗多表现生不逢时、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苦闷。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训练1.(2019·湖南株洲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③,流落在丰城。[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③《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写出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B.第四句写作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而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C.结尾用典,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现自身的怀才不遇,同时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