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一中学高中生物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3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该内容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讲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下面,我将简单的从教学过程上进行本次说课。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现在需要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实验,有没有同学自愿呢?(请上学生侧向大家做好,老师用小锤轻轻敲击学生膝盖下韧带,学生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即演示膝跳反射的过程)教师设问:有谁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解答这一现象呢?学生回答:这是反射,我们初中学过,是膝跳反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复习初中已经学过的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补充知识】教师设问:反射的结构基础又是什么呢?学生会通过已有知识回答“反射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回想并记忆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并引导学生识图,学会辨别图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注意,在此强调效应器是指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因为这里是一个考点,并且也是学生的易错点,由于对概念不熟悉从而在考试中丢分。并结合课堂开始的小活动请学生回答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各部分。〔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兴奋的概念(问题)通常脊椎动物的反射弧,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它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那么这些神经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PPT呈现神经元图片或者板书画图,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各个部分结构)教师强调神经纤维的概念:长的树突、轴突和髓鞘构成神经纤维。从宏观上看,兴奋需要在反射弧各部分上传导;从微观上看,兴奋则需要在组成反射弧的每一个神经元内部传导,特别是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本17页实验图示。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此部分为理论知识,说课时可以直接省略(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此部分简单的给各位老师讲一下,让他们知道你能够把这个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