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复资——贵州民院08社会郑成汉此是根据老师的讲义整理而成的第一章导论二、学科定义:(经济社会学(也称经济与社会)(顾名思义,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学研究),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1、其学科定义: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社会学。2、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尚无定论,有人将它概括为主要由经济行动论、社会经济结构论、社会经济变迁论、社会经济战略论组成。经济行动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3、学科发展历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P23(1)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为代表;(2)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波兰尼为代表;(3)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阶段被称为新经济社会学时期,代表人物有怀特、格兰诺维特和扎利泽等人。4、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人的偏好(需求)是如何产生的(1842—1924)马歇尔非常关注偏好是如何形成的问题,而通常经济学家总是把其看作为事先已经给定的要素。马歇尔指出,活动(生产)产生偏好(需求、需要或消费),由此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2)(消费)行为理论按当时主流经济学观点,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即个人的行动是完全原子化的)。马歇尔却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除了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者外,组织(企业家组织生产的能力)可以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马歇尔最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了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马克斯·韦伯2.对经济行为概念的界定但是无论如何,韦伯认为个人的行动都是“社会”的,“社会”意味着这一行动指向其他行动者的行动。即“指向他人的行为”或“将他人的行为考虑在内”,简单一点来说,韦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行动是相互的、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完全“原子化“的个人行动。韦伯的社会学试图将利益驱动的分析与考虑到社会行为的分析结合起来。他认为,经理理论分析的情势是,行动者主要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以效用为目标,但并不考虑其他行动者的行为(经济行动)如:狭义的耕种土地或狭义的生产制造活动。社会学着眼于受物质和精神利益驱动,并指向其他人的行为的行动(社会行动)。经济社会学则集中于经济社会行动——即,主要受物质利益驱动,以效用为目标,并且将其他行动者考虑在内的行动(如生产上以其他人的未来需求作为其行动指向则其行动必定是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和经济社会行动也可以受习惯(或传统)和情绪的驱动,特别是当它们与其他利益结合起来的时候。经济社会行动:指向效用也指向其他人的行为的受利益驱动的行动。从传统经济行为(以个人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即生产是为了自给自足,如庄宅(园)经济,相当于传统农业,即我种什么,种多少主要考虑的是我自己想吃什么,要吃多少)到理性经济行为(以营利为目的,即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生产的,相当于现代农业,即我种植什么,种植多少主要考虑的是市场上哪种农产品能给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即营利)由此,财富(用来满足自我需求)也就有别于资本(用来获得对额外的商品和服务的控制)\韦伯认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指向的营利的主要模式)可分为理性、政治及传统的商业资本主义三种形式。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彼此平行发展、交互发展和前后相随地发展。后两者已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在各个国家都曾有过,包括在我们中国也出现过。而理性的资本主义则只存在于当时的西方世界,且只有300左右的历史。(商业阶级:企业家、中产阶级、劳动者——有产阶级:食利者、中产阶级、非自由人)(1)韦伯对于那些认为单一因素就可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的思想持批评态度。他认为,理性(现代)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