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8·河北邯郸联考]“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说明宋朝()A.中央能够有郊控制地方B.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宋代通过削夺地方节镇的权力,革除了唐朝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从而使中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故A项正确;材料肯定了强干弱枝的改革措施,但不能说明是否使宋王朝走向鼎盛,B项错误;强干弱枝只是从制度上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并未改——变地方割据的基础分散、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权力的变化,不能体现君主专制权力是否得到加强,D项错误。2.[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宋代提刑官负责监察刑狱。根据所学,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均具有监察职“”能,与提刑官职能较类似,①②③正确。④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排除④。故选A项。3.[2018·河南南阳月考]“”史称: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就是说,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下列设置与之最为相近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知州、通判、转运使D.内阁制答案C解析“”“”材料行省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知州、通判、转运使的设置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三公九卿制、三省第1页/总4页六部制和内阁制都属于中央行政制度,均为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B、D三项。4.[2018·广州联考]言官即谏官,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齐桓公最早所设大谏一职,秦汉沿用但没有专职机构,至武则天时改置的左右拾遗和补阙应该算是言官制度的定型,宋朝改称正言和司谏,并设置了谏院,以谏议大夫为长官。这种设置()A.利于约束国君的言行B.威胁到君主专制C.表明古代民主制萌芽D.表现了言论自由答案A解析“”由谏诤封驳可知,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所以中国古代设置言官有利于约束国君的言行,故A项正确。5.[2018·江西上饶期末]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别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答案B解析通判并没有涉及决策权力收到君主手中,故A“”项错误;题目中螃蟹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通判,通判是宋代设立的官职,有权直接上书中央,监察州长官,通判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并没有说通判是文官以及以文制武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问题,故D项错误。6.[2018·衡水中学调研]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代刺史的职能是监察,魏晋行台的职能是行政,故A项错误;题“……”干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反映了从行台到行尚书省再到行中书省的演变,体现了政治制度的传承性,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