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自然地理选择题命题点组合练(一)(2018·合肥质检)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可能是()A.78mB.98mC.128mD.148m2.图中m、n、p、q四地中()A.m地位于阴坡,坡度较其他三地陡B.n地位于鞍部,地势较其他三地高C.q地位于山谷,在m地的东北方向D.p地位于山脊,处于盛行风迎风坡解析:1.B2.A第1题,根据河流流入海洋,可判断入海口处海拔为0m,结合等高距可判断,图示区域内河流最高处海拔为80~120m,因而可确定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为80~120m,可能是98m。第2题,根据纬度变化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m地位于山地北坡,为阴坡,且其附近等高线密度较其他三地大,因而坡度最陡,A正确;n、p两地等高线向高处弯,为山谷,B、D错;q地等高线向低处弯,为山脊,C错。如图是我国30°N沿线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3~5题。3.造成我国30°N沿线11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均值大于110°E以西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A.土壤B.降水C.冰川数量D.海拔4.我国30°N沿线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该地区发展农业遇到的限制性因素是()A.光照B.水分C.热量D.土壤5.与我国30°N沿线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A.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树B.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C.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D.暑假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玩见到的点点绿洲解析:3.B4.C5.A第3题,我国30°N沿线110°E以东地区降水多于110°E以西地区,故植被覆盖率高于110°E以西地区,所以植被叶面指数均值大于110°E以西地区。第4题,我国30°N沿线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气温低、热量不足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第5题,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反映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从新疆出发向东旅行依次看到沙漠、草原和枫树,也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是热量不同造成的,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攀登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美丽景致是水热条件不同所引起的,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属于非地带性现象。(2019届高三·辽宁五校联考)湖泊往往成为所在城市的重要名片,风光优美,景色宜人。宋代杨万里曾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苏轼曾在黄州沙湖遇雨,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材料,回答6~7题。6.对杨万里诗中的“风光”描述不正确的是()A.受副高脊影响,晴天多,高温少雨B.周围群山葱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C.梅雨季节刚过,湖水多,湖面宽阔D.受钱塘江潮的影响,湖水盐度较大7.苏轼遭遇的这次降雨的形成原因是()A.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凝结致雨B.春季气温回升快,对流旺盛C.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不稳定D.东部雨带推移至长江中下游解析:6.D7.C第6题,杨万里笔下的“六月”为阴历六月,阳历应为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为梅雨季节,7月为伏旱,故A、C不符合题意。由诗的含义及西湖周边地理环境特征可知,B项不符合题意;钱塘江潮发生在农历八月,D项符合题意。第7题,根据材料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等文字信息可以推断,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天气不稳定,C对。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凝结致雨形成的地形雨应发生在山区,而黄州沙湖不在山区,故A错;对流雨主要发生在我国夏季午后,春季气温较低,对流作用微弱,B错;东部雨带推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生在6月份,D错。(2018·湖南湘东五校联考)如图为水循环模式图,I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区域内蒸发量,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R1为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