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的艺术教育,是不是必须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惩戒,是否就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背叛?如何正确看待惩戒的教育价值并合理运用,已经成了广大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教育问题。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中找到启示。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同样,一个学生具有破坏性的行为若不及时得到修正,将会导致其更多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整个班级都会被他影响。为了修正学生的行为,当正面说服、柔性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必须勇敢地拿起惩戒这把利剑,以免出现更多的“破窗”。我们既要看到滥用、误用惩戒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又要还惩戒以一席之地,让它回到它本该拥有的位置。高明的惩戒者总是能明察秋毫,拿捏自如,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灵活机智地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并努力将惩戒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使其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如何使用令人信服的、健康的、“低碳”的惩戒方式?笔者提供以下有操作性的建议。1.依“法”施罚,制度立威实施惩戒的第一个原则是受罚者必须主观具有过错,而判定其行为是否有过错,依据是清晰而合理的规则。所以,实施惩戒的前置条件是制定好规则,并在惩戒的方式内容、操作实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订立“君子协议”,而后严格执行。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规则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僵化死板地去执行。规则只是为实施惩戒提供了“粗线条”的样本。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需要灵活地运用教育智慧以补充“血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灵动性和艺术性。那么,如何订立清晰而合理的惩戒规则呢?01、留有空间——赋予丰盈的弹性我与班上的学生几经讨论,最终制定了惩罚“自助餐”,学生根据所犯错误大小,选择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接受惩罚:A.为过错行为做好补救工作,并视情节轻重上交300-600字的心理感受一篇;B.搜集相关的哲理故事3篇,并在课间、饭后流畅地讲给同学们听,与同学们分享;C.将事情经过编写成情景剧并进行表演,也可以采用漫画等形式;D.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或参加一项公益(文体)活动,记录过程并写下感触;E.放学后被剥夺自由半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反省或背诵一些国学经典;F.为相关工作贡献一个金点子或提出合理化建议;G.制作小礼物送给受伤害者并表示歉意;H.在班里讲述一则名人故事及其对自己的启示;I.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教会全班同学。(注:情节恶劣者将附带取消评优资格)惩戒的规则要明确,“丑话”要说在前,要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使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从而起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作用。同时,惩戒又要有一定的“弹性”,那种固定的、死板的惩戒方式,时间久了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前后因果的思维定式,一旦犯错,便早早做好思想准备,此时惩戒实际上已经起不到效果了,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02、平等遵守——赋予普遍约束力我们班的惩戒措施均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还专门为班主任量身定做了惩戒措施。班主任如出现无故对学生发火、拖堂五分钟以上、错误批评学生一次、用不文明语言辱骂学生、未经学生允许擅自占用自习课或其他学科教学时间等行为,也将从以上的惩戒“自助餐”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接受惩罚。(注:对教师的惩戒,由班长执行,全班同学监督)这样,班主任和学生都共同遵守规则,没有任何凌驾于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只有对集体中所有成员都执行统一的标准,这个集体中的成员才会口服心服,进而愿意遵守这些规则。03、借力家长——组成有力的同盟军我们班的惩戒规则,还为学生在家中所犯的错误(如恶语顶撞父母)提供惩戒参考。家长一旦将孩子的行为反馈给我,我就无条件地扮演“第三人”,积极搭桥牵线,让父母与孩子重归于好;有时也积极支持父母实施一些惩戒措施,例如,减少孩子的零花钱、取消带孩子出游的计划、减少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等等。当然,有时我也会主动联系家长,据实反映学生犯错误的经过,提出家庭惩戒的具体方式,让家长成为惩戒的监督者。如此一来,家校一条心,家长的作用便能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