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反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匆忙中拍成录像课的。前1天上完高二(1)班后,突然决定在高二(11)班要拍一节录像课。高二(1)班为实验班,(11)班为平行班,两个班课程内容和方式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1)班上完课后感觉有两点需要改进,尤其是在平行班:1.原设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形式引导分析,学生掌握一般,后来的调查反映印象并不深。试想改成练习题形式引导分析,可能效果要好一些。2.原来学生讨论的生态系统是比较复杂的池塘生态系统(因为属于水乡,想来学生应当比较熟悉),可能是目前学生多脱离生活实际,且多为城区学生吧,学生并不是很了解,问题不少,学习也比较费时。对于平行班的讨论,可能会不易出结果而且影响进度,故改进为简洁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可能效果会更好些。事实上,感觉现在的中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了解并不比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了解会多多少!经改进后,再美化了一些图片,经过高二(11)班的录像检测,感觉总体还是不错的。整上课堂引导、知识内容的逐个落实都还不错,讲练结合,多数知识都经引导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多数练习也反馈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应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能是面对两台摄相枪的缘故吧,学生有些拘谨,反应不够活跃。还有实在没有想到在讲授具体食物链的写法之前的讨论中,试写食物链竟然两个组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食物链!按理说,学生初中是学过这方面知识的,应该知道一些才是,可结果……真让人吃惊,不过在其他班好象不会这样,应该也有发挥失常和选错组的缘故吧!不过刚好,暴露了学生的全部错误,正好纠正。再有一个就是时间把握还差一点,还有一个练习未完成,最后回答的一个学生易错题还是答错了……,期待再设法让他们活跃一些就好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反思2受进度影响,本节课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基础知识,再安排学生课后练习。因为物质循环与本节也联系密切,所以安排在物质循环后再上一节练习课,在学生经思考、训练后,再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难点问题。应该是难度较大的原因吧,学生听讲很认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对部分疑难处理解还需要进对一步通过练习强化巩固。第一课时有三个内容:能量流动概念、过程和特点,重点的内容就是讲解能量流动过程。对于流动过程分别从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四个方面讲解。这个过程选用慢讲、引导分析方法逐步让学生理解,效果还可以,但是学生对于同化量以及传递过程中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谁存在理解上问题,所以讲到这里时用了较长时间。后来改用练习结合,讲解效果好了很多。在平行班基本可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但是体育班基础比较差,所以有些内容就放到了第二课时讲解。第二课时首先介绍能量金字塔,额外补充一下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这里的题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需要课下布置一定的习题强化。尤其是生物量金字塔的练习应用,学生理解难度大,需要慢讲、甚至重复。能量流动的意义学生需要理解,这里需要教师讲解,因为农业和学生的联系不是很多。课本97页有一个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原以为很简单,结果发现学生并不太会做这些计算题,当然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在剩下的平行班我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到作业本上,然后再讲解这些题目,效果还可以。总体来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比较难,想要在课上就让学生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课下布置给学生一些习题,及时强化是很有必要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反思3教学反思:1、新课教学中将学生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2、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3、整节课教师讲的少,引导参与的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课堂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差,参与意识不强,注意力不集中。2、发现部分学生解读图表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欠缺。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