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调研报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的标志。造林绿化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造林绿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加快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市委农村工作部、市农办《关于认真组织开展2014年“百题调研察民情”活动的通知》,我们就造林绿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一、造林绿化发展现状(一)林业建设发展演变建国初期,国家就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对以后各个时期林业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刚刚走出战乱的新中国,百废待举,木材是重建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于是,大面积的森林采伐,客观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我市林业建设像其他众多行业一样,经历了大破坏、大挫折。70年代末,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和发展阶段,林业作为基础产业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全市掀起了营造用材林为主的荒山造林运动。9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干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绿化达标成了林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全市及时调整了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由消灭荒山转移到全面绿化,由粗放经营转移到集约经营,提高效益上来,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先后实施了楠竹速生丰产、油茶高效、长江防护林等工程。本世纪初,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强调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林业开始实第1页共9页行分类经营。林业生产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林业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营林工作重点从造林转化为以绿化为主,植树造林阵地从山上转移到山下,从林地转移到非林地,树种从针叶树种向阔叶树种转变。(二)造林绿化取得的成效1、全市森林资源增长变化到2014年止,XX省共组织开展6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周期为10年一次。从近3次调查结果来看,全市森林资源变化显著。“十五”与“八五”比较,全市森林蓄积量增长64.7%,林地面积增加5300多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增加4500多公顷,而有林地面积变化不大,说明当时的林业建设以生产木材为主,林木种植面积扩大,蓄积量增加,林木采伐增加,森林资源消耗量大;“十二五”与“十五”比较,林地面积减少近77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减少近7000公顷,灌木林减少20000多公顷,而有林地增加近19500公顷,说明在近10年内,因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的调整,林业生产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林业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木材生产不再是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林木采伐显著下降,生态修复加快。2、全市近10年林地造林情况随着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的调整,全市造林绿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全市2004-2013年造林面积分树种统计情况来看:用材林造林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林业分类经营对森林实行禁(限)伐后可用于造林的采伐迹地减少而导致的;经济林以油茶造林为主,大规模造林发生在2010年以后,原因主要是国家为发展高效林业,从2010年起大力扶植油茶产业发展。3、全市义务植树及非林地造林情况自本世纪初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采伐逐年下降,造林绿化的阵地从山上转移到山下,从林地转移到非林地,全市林业建设造林工作重点转变为义务植树和非林地造林。从近5年的统计情况分析,全市义务植树基本维持在3500第2页共9页公顷左右,非林地造林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林业主管部门针对林业实施分类经营以来造林阵地的转移,及时提出了“三边”造林、“五边”绿化等指导性方针,重点支持“秀美村庄”和“庭院经济”建设。(三)造林绿化的主要措施和经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