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增进家乡文化认同作者:钟明马伟林雪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第04期家乡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显著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家乡文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可见,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专门设置“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采访、考察、查阅文献、提出合理建议等)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在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文化认同的同时,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通过访谈、提出建议等方法来了解家乡文化生活,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技法指津一、如何开展访谈活动?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中,访谈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但是,有的同学觉得当今时代网络十分发达,知识与信息的检索也十分方便,因此许多关于家乡人物或风物的资料在网络上都可以获取,访谈并非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与途径。然而,要了解与感悟家乡文化固然需要知识和信息,但留存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更为重要。访谈的重要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去挖掘记忆、唤醒情感,从而在形成共鸣的过程中获得对家乡文化更鲜活、更立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访谈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访谈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访谈里的“说”主要是提问。提问要聚焦,让访谈对象明确问题的指向;提问要有技巧,激发访谈对象的表达欲望。访谈里的“听”,态度上是一种倾听,是有取舍的吸收与提炼。(一)明确访谈目的在准备开展访谈活动时,首先要思考本次访谈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访谈的第一个目的是获取知识与信息。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能获得关于人物或风物的主要知识与信息,但可能还有缺漏或言之不详的方面。访谈中,对于这些内容要特别关注,以补充既有资料的不足。第二个目的是通过访谈打开访谈对象的心扉,使对方主动积极地挖掘记忆,唤醒他们内心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如能做到这两点,访谈才可谓成功。在访谈内容准备上还有一个关键点。不少同学关注的仅仅是人物本身的生平或风物自身的特点,但家乡人物志或风物志的意义还不仅仅是对人物和风物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呈现人物和风物对于家乡文化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准备撰写近代民主革命家钮永建的人物志,那么就需要了解:钮永建是上海闵行马桥人,曾任国民政府秘书长、考试院副院长等要职;他对家乡最大的贡献是创建强恕学堂,“不自恕、不强人”的理念与精神跨越百年滋养乡人,形成了马桥独特的民风与文化。因此,在访谈中要尤其关注人物或风物与家乡文化的关系。(二)确定访谈对象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两类人最合适。一是熟悉人物或风物的普通人,包括家中或邻居的长辈、普通居民等。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深受家乡文化的影响,亲历家乡生活的变迁,有许多鲜活的家乡记忆,他们会知道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信息。比如,有同学在撰写上海武康大楼风物志的实践活动中,就对大楼的居民和长期在附近经营的商家进行了访谈,获得了普通人对于武康大楼的记忆与认识。当然,他们的记忆未必准确,一些說法也未必严谨,但在访谈中可以记录下来供参考与查证。二是对人物或风物有深入了解与思考的研究者。相比普通人,他们占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资料,对人物或风物的理解与思考也更为深入。因此,对相关研究者进行访谈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料。(三)访谈方式访谈方式有多种,如街头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面对面访谈等。街头访谈是实地考察时采用的一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汇集多人对人物或风物的看法。如撰写上海武康大楼风物志的同学在实地考察时,对游客、居民、商户等进行访谈,获得人们对大楼不同视角的认识。但是,街头访谈随机性强,也难以深入,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可能性不大。电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