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个人经验交流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进入实施阶段。各个实验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说实话,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初,我感觉也很茫然,既没有可供学习的资料,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知如何运作。在学校相关领导的培训指导下,通过近年来的外出学习和不断实践,我逐步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式的新型课程。因此,我逐步形成了坚持以学生“活动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为主要目标、以提升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最终要求的基本认识,并在课程实施中紧紧围绕这个基本认识展开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一、围绕“综合运用”目标,延伸拓展、选准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从哪里来。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我觉得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我们还可以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例如,我校大队部组织了“美化校园”活动,让学生注意收集垃圾,以班级为单位把可以回收的垃圾集中起来,每周请废品站的人来收购,钱存入各班的班费中,用于奖励合作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小组或个人。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必须要去了解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垃圾,应怎样处理,回收后的垃圾有什么用等知识。我就利用这个活动内容设计了以它为主题的一堂综合实践课——《神奇的纸》,先让学生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再介绍纸的来历,了解回收后的纸有什么用处,回收废纸有什么好处……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第1页共3页受到爱惜纸张的教育。在指导学生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周围的生活及现象,从而提出自己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取舍,确定活动的主题。这样确定出来的主题,学生乐意探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才会有生活基础,教师的引导也才会使同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二、坚持“活动实践”路线,转变角色、以生为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之一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进行。因此,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自主地提出或自主地选择活动主题,尽最大努力提供条件让学生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我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在《走进学校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们自己采访校长、教师,自己到学校陈列室、档案室收集资料,而我只是提前与校长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学生们在采访中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肯定,而他们收集整理的资料也非常全面准确,这节课在全县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能手评选中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课堂中、从课本中、从讲解与分析中解放出来,要求素质的更新与重塑,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定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自动给予者,而是作为知识资源供学生提取和检索;教师将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实施课程的服务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但这样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活动提供一个基本保障,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去挖掘更多的条件:如场地、查阅资料条件和学校所能提供的工具、材料等,介绍一些相关的专家、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可能不知如何搜集研究资料,不会运用第2页共3页研究资料,这时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