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体制创新调研报告由于历史原因,基层供销社人员多,债务重,经营萎缩,效益下降,严重收不抵支,职工大面积下岗且得不到妥善解决,大量欠缴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离退休人员生活得不到保障,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全面掌握基层社的目前现状,实际情况,了解制约和影响基层社改革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基层社陷入困境的具体原因,以及如何推进基层社体制创新的工作思路等,我结合目前供销社正在进行的“减员、减债、减负”(三减)工作,通过到基层社实地调查,听取县(市)联社的情况反映,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员看法、建议,综合各方面情况,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当前基层社的现状目前,我市供销社系统有62个基层供销社。其中:市社直管三区有21个,XX县区联社有21个,XX县区联社有20个。在册干部职工3647人,其中:市直三区1488人,桂平126人,XX县区社2033人;退休人员4111人,其中:桂平1659人,XX县区1392人,市直1**0人;已置换身份的职工人数共2445人,其中:市直371人,桂平2074人;未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的职工人数共3647人,其中:市直1488人,桂平126人,平南2033人。全市基层社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1300万元,绝大部分基层社未办职工失业保险。平南尚有16个基层社社员股金未兑付共847万元。目前,基层供销社的整体状况是:自98年受社员股金挤兑风波的困扰以来,农行贷款只收不放,大量起诉处置基层社房地产,大部分基层社因无资金,传统业务经营大幅度下降,企业的收入绝大部分是靠门店承包金和房屋场地出租收入,收不抵支。历史包袱重,负债累累,企业跌到了历史的最低谷。具体在以下几方面体现:1、业务经营萎缩,效益下降。基层社的业务经营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思想僵化、机制不灵以及经营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部分基层社在传统经营业务上(如农资类商品,农副产品购销,烟花炮竹等)都没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很少有经营收入这一块。日第1页共6页用消费品业务经营也只是靠收承包金和对外出租场地房屋。2、企业收入减少。原因有。①市场竞争激烈,职工承包经营及租赁经营困难,所得承包金和租金减少;②城镇化的建设,市场中心的转移造成基层社原有旺市的门市部地理位置优势随闹市的转移而收入减少;③部分基层社在减债、减负工作中,盘活处置了一些门店,减少了收入。3、费用开支大难以维持。全市62个基层社中,基本完成减员、减债、减负工作的单位有25个,其中:XX县区21个,市直2个,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2445人,完成部分“三减”的有5个单位(市直),减员200人,未进行“三减”工作的单位34个,其中:市直14个,XX县区20个。据调查,在没有进行“三减”工作的基层社,费用支出大,难以维持收支平衡。所承担费用支出比较大的项目有:①单位承担缴纳20%的养老保险费多,造成企业困难,如:市直的港城社年收入约60万元,仅缴纳养老保险费就要38万元;覃塘社年收入29万元,缴纳养老保险费38万元;桥圩社年收入43万元,缴纳养老保险费61万元,据统计,全市基层供销社欠交历年养老保险费约1300多万元。②单位支付的医疗保险费年年递增,无法足额上缴,大部分基层社已停交,造成职工(包括退休人员)看病住院无法报销,有病不敢看,看不起。③单位无钱支付留守人员工资。如直管的黄练社、庆丰社已有2年多无生活费领,生活困难。④社员股金举债及银行利息。⑤办公经费及其他费用等。4、下岗、自谋职业的职工人数大。据统计,全市基层社下岗、自谋职业的职工人数达2980人,占在册职工人数的81%,对于这部分职工,单位无法安排就业,不能为单位创造什么效益,但是单位每年要承担缴纳他们的养老保险费约600多万元。5、为“三农”服务,发展和引导农村商品经济工作有所减弱。主要原因是:一是受资金困难和行业管理的影响,基层供销社在传统的经营业务上(如农资商品组织供应、农产品购销等)没能满足为“三农”服务的需要,提供优质价廉的农资商品,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二是由于人才的缺乏和流失,第2页共6页未能从科技、信息、人才上引导和提供服务。6、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基层社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