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发布时间:2011-11-3010:42:00来源:扬州市政府“十二五”时期(2011—2015)是我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力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重要时期。认真编制扬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科学安排和有效推进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的改革,对于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十一五”改革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十一五”时期,全市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重点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在市级重点部门和各县(市、区)强化对部门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控,全面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专项治理等工作初显成效。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制订并实施《关于推进市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17个配套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村“万顷粮田建设工程”试点逐步推开,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经营机制、金融体系正在形成。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要求,基本完成种子管理、畜牧兽医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农村公路管养等体制改革。推进扬柴等一批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依法对群发化工等一批企业实行破产清算,集中解决改制企业遗留问题,促进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制订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以及相关15个配套文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正在推行。基本完成广陵书社以及演艺团体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素市场建设框架基本形成。市开发区开发总公司、城建控股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28亿元。汇银家电、长青农化等顺利上市。相继成立一批创业投资机构,吸引域外资金来扬投资。土地复垦和综合整治形成新优势,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等市场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和实施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不断引领和推进民生领域的改革向纵深发展。鼓励和支持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阻碍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还很多,深化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层调整使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差距扩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较低等。二、“十二五”改革的新形势“十二五”期间,扬州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攻坚阶段。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在全方位取得新突破。(一)国际经济深刻调整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加速兴起,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在全球分工必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市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将是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体制竞争。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各项改革,从制度上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提供强大动力,为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投资与消费、资源约束与需求增长、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需要所产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较大,高新技术产业链集中在中低端徘徊,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偏低等。我们必须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导向,以促进自主创新为重点,把全面提高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