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调研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县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安民乐民的民心工程来抓。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激活了就业供需对接机制,闯出一条“扩、买、稳、引、转”的特色就业模式,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以来,全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再就业8420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再就业223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20.7万人,在外务工总量达到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20*年7月由新华社、半月谈、省日报社、市日报社,省、市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及国家、省、市劳动保障部门领导和专家到*考察特色就业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一、发展特色产业“扩”岗,增加区域就业容量加快发展步伐,增加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县结合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按照“产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思路,有选择、有意识的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效地增强了就业的环境吸引力和岗位容纳力。一是依托园区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土地集约化利用、企业集群式组合、岗位集团式开发”的思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培育壮大了矿冶、食品、化工、制造四大支柱产业。以红山工业园、机械制造园、精细化工产业园、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活性炭产业园区和华北物流园为主体的红山特色产业开发区初具规模。20*年开发区已入驻大小企业和商户229家,提供就业岗位5500个,同时带动餐饮、住宿、小商品零售等相关服务业就业岗位1800多个。矿冶、食品、化工、制造四个主导产业累计吸纳劳动力达18000人,实现销售收入27.05亿元,提供财政收入1.35亿元。涌现出了山庄、泓泰鑫、舒适、相一、丰盛化工、汽贸汽配、华北物流等一批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辐射半径300多公里、辐射人口1000多万、可容纳300多家商户的华北物流园,2009年全部完工后将直接提供就业岗第1页共5页位近10000个,带动相关服务就业岗位1000多个。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坚持发展新型高效产业与开拓绿色就业有机结合,依托食用菌、设施菜和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实施绿色就业工程,将本地农民转变为农副产品流通的经纪人、领取工资的“打工者”、自主创业者和农村致富带头人。20*年食用菌总量突破8000万盘(袋)、大牲畜存栏4.8万头、生猪存栏6万头、设施菜种植面积4.5万亩、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达30家。带动35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3.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三是依托完善城镇功能,丰富灵活就业形式。突出城镇带动就业的载体作用,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重点实施了行政中心、XX县区生态防洪等20项重点工程和万馨花园、兴平小区等14个花园式居住小区。县城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7.8平方公里,黄土梁子、杨树岭、榆树林子、七沟等一批小城镇初具规模,城镇聚集能力大幅增强,开发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型岗位。全县有15000多农民工进入城镇从事建筑、装修、绿化、物业、家政等职业,形成了“闲时务工、忙时务农”的灵活就业新形式。餐饮、住宿、小商品零售等个体私营经济在城镇进一步发展,县城人口由5.8万人增加到11.3万人,个体经营业主达6758个,带动吸纳13500人实现稳定就业。二、加大政策投入“买”岗,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县从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入手,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和劳动者主动就业的热情,使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是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的决定》,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退役军人、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及农民等十类群体创业实行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将原来仅限于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优惠政策,普惠于所有城乡劳动力;对失地农民按城镇失业人员的标准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创业及社会保障政策;对从事食用菌栽培、设施菜生产等特色产业创业者给予1000-3000元的特色创业补贴。仅20*年,发放特色创业补贴45万元,使800多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