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清华的前身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1929年他在清华教书时,清华已经有两年大学班了,那时的清华,报名的人并不太多,例如录取150名学生,报名不过400人左右。1931—1948年,梅贻琦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在他任校长的十多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以清华来说,驱逐校长的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赶教授是家常便饭,因此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梅贻琦为人重实干,时人称之为“寡言君子”,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佐证,他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得以在十几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与胡适相比,梅贻琦显然没有“暴得大名”的胡博士那么风光,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主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据陈岱孙的说法,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具体的体现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教务长时,他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梅贻琦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就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授名师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且各人学术及兴趣爱好迥异,互为印证。1945年日本投降后,梅贻琦回北平筹备复校。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他。梅贻琦“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深为世人所推崇。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1948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梅贻琦对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办法保护起来。”于是他搭乘国民党的飞机南下。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他对新闻记者说:“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终婉谢。他依然属意教育。梅贻琦曾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梅贻琦认为,这是“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的根本。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学校请来名人讲演,各种人物都有,如陈独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1自然段颇为详细地介绍了当时清华大学的特点,同时引用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回忆的内容说明1929年前后的清华大学并不被社会看好的现实。B.清华大学的发展壮大与梅贻琦是分不开的,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十几年里,清华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内容都与以前有着明显的区别。C.“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一句是梅贻琦的自谦之语,十分幽默风趣,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