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事件意义的课题。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关键词】:攻击性行为;间歇性强化法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综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众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从攻击性行为的起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矫正方面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陈丽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想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就必须了解攻击性行为的起因:(1).获得他人物品(2).保护自己物品(3).争夺座位或活动场所(4).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5).游戏或其他活动纠纷(6).他人违反游戏或行为规则(7).无故挑衅欺侮他人(8).报复还击。2.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窦维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1)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2)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3)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3.矫正策略马开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既有个体差异,又有性别差异;既有个性特点的因素,也有教育方法的失误;既有家庭因素,又有幼儿园的教育因素。由于各种因素交互影响,错综复杂,因而靠单一途径或方法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各种措施,进行系统地矫正。(1)幼儿园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情绪得到合理排解。(2)鼓励与人合作和对人亲善,从正面平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3)远离环境中暗示和鼓励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创设和谐自然、温馨舒畅的教育环境。(4)改进我们的幼儿教育方法。(二)研究问题儿童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表现特点怎样?影响原因有哪些?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儿童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作出回答。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他人利益的反应,例如毁坏别人的东西,打、踢、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问题行为,应尽早矫正,否则,以后矫治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或者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劳神费力,但事倍功半。我通过对一个大班具体案例分析,试图探索回答上述问题。该案例是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乐乐,男,6岁。乐乐是一个倔强、外向的孩子,在班级里个子最高、最壮,胆子很大。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怕陌生人,而且计算能力强,喜欢数学,会下象棋,反应很快。他乐于参与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喜欢充当领导者,指挥别人在与别人意见不和时却通常用强硬的方式解决。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他基本是由爷爷奶奶看护。(二)研究方法和内容1.个案法对单独的一个大班幼儿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攻击性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2.观察法观察该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搜集特定情况下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便于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三.研究结果(一)研究对象行为表现该幼儿十分的霸气,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