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1.1工程概况防洪护岸工程位于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境内恰克玛克河上,防洪护岸工程沿212省道北上,根据业主提议主要对巴音库鲁提乡附近河岸进行治理,保护河道左岸乡政府及部分草场。恰克玛克河多年平均迳流量1.81亿/m3,河岸洪痕最大高度为1.5〜1.6m,堤防设计高度为2-3m,堤防工程规模为四等。根据勘测任务要求对河道左岸房屋和草场进行保护,在乡政府以北合适的河段设计防洪护岸工程,并考虑与岸边已有引水工程和泄洪工程的衔接,寻找建设堤防的天然建筑材料。本次防洪护岸工程按照可研、初步设计阶段开展地质勘察工作。1.2勘察工作目的、任务和依据(⑴目的、任务为防洪护岸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勘察资料,主要勘察任务为:①查明沿河道两岸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做出评价。查明河段的地质结构、岩土类别、土的密度和含水量状态,地下水的埋深、变化规律和地表水情况;确定防洪堤基底的稳定性,及岸坡坡度的稳定性;与设计共同商量护岸工程位置。②查明对工程场地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供防治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和地质参数。特别应查明河道沿线洪痕高度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不良土层的分布,提出河道沿线地质灾害的建议处理方案。③查明场地地基土地层结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护岸工程基础设计所需的地质参数,为选择堤防类型提供地质资料。④查明堤防工程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⑤沿河道附近及周边寻找建设堤防的天然建筑材料,主要寻找天然砂砾石垫层料和砼骨料,并按有关试验规程要求进行相应的试验,提出料场的基本参数,填筑用的天然砂石料14.1188万m3,砼骨料0.7787万m3。⑵勘察依据①2011年11月乌恰县水利局下达的《巴音库鲁提乡防洪护岸设计勘测委托书》(可研、初步设计阶段);②《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96;③《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规程》DL/T5194-2004;④《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DL/T5388—2007。1.3前人的工作情况和资料利用恰克玛克河所处的巴音库鲁提乡河段完成过1:20万区域地质测绘及1:200万的区域地质构造工作;2001年9月克州水利水电设计院完成过《新疆乌恰县恰克玛克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该段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河道侧蚀河岸,左岸河坎高度低(1.5-2m),造成每年洪水期不断地吞食河左岸的房屋和草场;尽管巴音库鲁提乡政府过去也采取过一定的防洪措施,但由于资金问题和防洪标准低,都不能解决巴音库鲁提乡防洪的根本性问题,每年对巴音库鲁提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以上,河道地质灾害频繁。1.4勘察工作方法、质量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工作根据野外实地踏勘,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勘察工作方法以地表地质测绘、探坑开挖和试验为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开展地勘工作,同时依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开展工作。①进入工地首先沿河岸一带进行1:50000、1:5000地质测绘工作,重点调查河两岸沿线的地形地貌、耕地及人工建筑物情况,即房屋、耕地分布、冲洪沟数量、规模及物理地质现象。划分地质界线和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同时进行料场地质调查,圈定料场位置及范围。②待地表测绘完成后下达探坑开挖任务,并进行探坑现场布置,沿河道每500m布置一个探坑,并用桩号标识,遇到建筑物或地质条件变化大地段:如渠道引水口、洪沟处加密布置探坑,探坑深度3-4m。在选定的乌恰县边防检查站成品料场进行料场范围的调查及取样工作。③抗探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探坑开挖深度按照可能的堤防基础设置深度以下1〜2m,揭露河谷右岸及堤防基础原始地层结构,保证探坑描述和取样的准确性。4④待探坑开挖完成后根据各地质单元地层岩性出露情况,制定现场取样试验任务及试验项目,通知试验工作人员分别在堤防探坑和料场中取样,堤防和料场取样依照《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96和《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DL/T5388—2007要求进行取样。3.工程地质3.1地质概况3.1.1地形地貌防洪堤防工程区处于天山山脉的低中山区恰克玛克河谷中,河谷两岸山体总体走向呈NE80°方向,山体高峻,基岩裸露,岸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