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宿州九中王晓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诗歌欣赏的能力;2、学习诗歌朗诵的方法,提升诗歌朗诵的能力。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指导带动对诗歌的理解;2、通过课堂微讲座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在逆境中执着自信,坚持自己的理想。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设想:1、教学分为“吟读”“研读”“美读”三个环节,充分重视朗读在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从诗歌题目“行”“路”“难”三字切入,为学生的研读搭建平台。3、通过课堂微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关于诗歌美的熏陶。4、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步骤:一、激趣导入师;上课之前我先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猜一猜,这酒中仙是谁?李白与酒有浓的化不开的情缘,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是,这位酒仙也有对着美酒佳酿也有无心举杯的时候,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行路难》。板书让学生解题,看注解1.简介写作背景:李白这位才高八斗,可以舌灿莲花的诗仙,仕途却非常坎坷: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在前往长安之前,曾自得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踌躇满志,自以为可以大展身手,实现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然而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此时的玄宗早已由早年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变成了骄奢淫逸的享乐天子,召李白进京,只是想利用李白的诗章,歌颂生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而且当时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那些权贵。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1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赐金还山,发落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在这一背景之下诗人写下了《行路难》。二、吟读课文,感知诗意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注意听读字音、节奏、重读的词语及抑扬的基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3、学生质疑。4、以读的方式检测字句的理解:①学生齐读,指导: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不宜用二二三的节奏,而要用四三节奏来读。②作者每句要强调哪个词语,哪个词语就要重读,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作者在这里极力强调酒菜的价值,所以要重读“十千”“万钱”。学生思考处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多歧路,今安在”的重音处理。③指导学生处理朗读的抑和扬:“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此时表现作者内心的郁闷,那一定是抑;最后一句作者决心在逆境中奋起,那一定要读得扬。5、学生用正确的节奏、重音和抑扬的处理来齐读全诗。6、请学生翻译全诗:(翻译成诗、尽量押韵、凝练语言)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顾四周,心里茫然一片。想渡黄河,寒冰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路。当年吕尚闲居,在碧溪边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终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酬壮志,远渡沧海。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1、引导学生由题目的“行”“路”“难”三字切入研读,探究“什么路”“怎样难”“如何行”,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诗句。2、引导学生赏析句子,交流后明确:作者通过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他要走的是一条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负的为官之路。(用典)-----路可惜奸佞当道,困难重重宛如“渡黄河”而“冰塞川”,“登太行”而“雪满山”。(比喻)-----难只得悲叹“行路难”。------叹他不知路在何方,心中一片茫然,以致于面对豪宴也“不能食”,面对自己最喜爱的美酒也不能下咽!然而作者没丧失信心,他决...